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4岁的娃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够吗?答案是: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指定不够。
正当大家为孩子的学习焦头烂额之际,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写作业不能超过1小时
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业的时间以及辅导机构,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小学阶段的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此外,通知还特意强调,校外培训机构禁止留作业。
消息传出之后,网上热议如沸。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天下苦作业久矣”,然而仔细砸吧一下,却又好像不是那个味儿,家长自嘲,“笑着笑着就哭了”。
按理说,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就像历劫一般,被气到血压飙升、心脏病发的大有人在。突然放松了,为何又不开心了呢?看完这些潜在影响,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了。
“三年级现象”,了解一下
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两极分化,以往考试没低于过90分的孩子,一下子跌倒了80分;专注力下降,错题增多;上课没效率,经常被留堂……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分水岭”。一二年级靠机械记忆、背书过关的学生,到了三年级会更加吃力。那些在学前积累的知识,到了这个阶段也被消耗殆尽。“潮退了,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而一二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写作业是为了强化知识点的巩固。如果一二年级仅仅靠吃“老本”维持学习成绩,到了三年级对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高了,然而学生却没有了“抓手”,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忧之处。
“九岁之壁”,从脑科学做出解释
日本著名的脑科医生和田秀树,很早就提出了“九岁之壁”的概念,他从大脑发育和生命科学的角度提出,儿童的大脑会在9、10岁之间,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的提升。大脑内部细胞会更加复杂化,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此期间,如果儿童不能及时转变大脑的成长方式,很可能就会步步落后。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孩子能够书写文字、读书、会简单的算数,基本上就没有啥问题,也没啥差别。
和田秀树发现,越过“九岁之壁”的孩子,能进行抽象思考,而在应用题上遭遇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是大脑发育没有跟上的结果。
家长可从孩子进入小学后进行观察,那些能越过“九岁之壁”的孩子,可多练习背诵,比如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语文课文;而没越过的孩子,则要多多练习计算,以便完善其大脑的抽象思考能力。
回到问题本身,缺乏必要练习的一年级小豆包,很可能因为大脑抽象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刺激,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拖后腿。
而且从学习习惯上来说,从几乎没有课业负担的低年级,一跃进入到写作业的三年级,恐怕很多小学生也会感到不适应。一刀切的做法,孩子高兴,家长忧虑。
家长对分数的无限追捧才是根本,“内卷”会卷土重来吗?
在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没有作业,家长的忧虑不多反少。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似每个孩子都快快乐乐,无作业一身轻,然而背后的竞争更为激烈。
从去年底火出圈的内卷,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的竞争。这就好比是大家在一起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也得跟着站起来,是“剧场效应”的真实写照。
一位宝妈说,她已经私下和几位高学历的妈妈达成联盟,会按照单元考点给娃布置作业。
说到底,家长对分数的无限追捧才是症结所在,你以为家长的焦虑来源于孩子考不上清北吗?并不是!哪怕只是竞争一个普通高中,他们也会拼尽全力,多一分是一分。
有一种观点我们无法逃避,那就是童年快乐了,未来可能就快乐不起来了。
糖妈的思考:
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作业,到底谁开心?老师不用留作业,背上“灭绝师太”的罪名,也不用批改作业。
孩子乍听之下欢欣雀跃,一种结果是玩疯了,后来爬坡很费力,甚至将前两年的“债”都还了回来;另一种结局是回到家面临“曲线救国”的尴尬,被父母自创的作业所羁绊。
而对于鸡娃妈妈来说,学校留不留作业只是一个“附加项”,内卷才是王道,这样的做法是否有些矫枉过正呢?会不会让“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更为分化?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