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东汉末年,有人献了一只会跳舞的山鸡给曹操,然而山鸡到了曹操手中,却一直没有跳舞,曹操为此十分气恼,年仅十岁的曹冲灵机一动,放置一面大镜其山鸡面前,鸡看到大镜后开始起舞。
“神童”是一个被加引号的名词,无论是古代神童方仲永,还是新闻上报道的神童,他们有着过人的智慧,超越了大多数的同龄人甚至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结局往往并不都是令人称心如意的。譬如古代方仲永,其父亲为了一点渺小的利益,让其放弃学业,把他当成了获利的“工具”。
如今社会,也不乏方仲永一样不幸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才、神童最终落得和寻常人一样的结局呢?山东才女唐晓琳从北大毕业后赴美深造,她为何要从金门大桥一跃而下呢?
唐晓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寻常人家,寻常人家的女儿不寻常,她从小就天资聪颖,老师、邻居、朋友没有一个不称赞她资质好。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她一直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或许是因为自己优异的成绩,唐晓琳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考进北京大学。二零零四年的高考场上,唐晓琳迈着坚定的步伐,带着老师和父母给予的厚望,考场上挥汗如雨、奋笔疾书。
唐晓琳不负众望,一个月后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等待着唐晓琳的是美好的大学生活,她憧憬着这一切。进入北大后,唐晓琳一直未曾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时刻铭记着父母的嘱托,家人的厚望。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犹太大学保研的名额。毕业不久后她便踏上了欧洲求学之旅。
根据犹太大学的规定,硕士生必须在读书的第三年获得资格证。然而这对唐晓琳来说好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连续发表了六篇论文,但是一次次的被驳回,毕业的事情一推再推,加上她的工作压力很大,她开始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之前的佼佼者,为之烦恼郁闷,不断的怀疑自己的实力。
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面对父母,她只能用一次次的谎言糊弄过去,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大的压力。优秀的唐晓琳不见了,没有人理解她,安慰她,之前的她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一个陌生、消极的唐晓琳。一个阴云密布的秋天,唐晓琳从金门大桥一跃而下,一代天之骄女就此陨落。
所有人都不明白,难道一个小小的打击,可以这么容易地摧毁一个自信且优秀的女孩吗?答案很简单,身边所有人都对她的期望很大,他们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个女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有了压力?没有理解,没有爱的生活足可以压垮一个人。或许拿不到毕业证只是一根导火索,它引爆了唐晓琳心中的火药。
她是万众瞩目的学神,一把吉他对唐晓琳来讲是一种奢求,在他人的眼里,她是才女,她不会犯错,她是海归,不是一般人,比起三明治面包,她更喜欢中国的烟火气息,或许真正的唐晓琳早就死了,活着的是大家期待的唐晓琳。
从本质上来看,动力来源于压力,但是压力过大必然会带给孩子负担,所以说压力与动力之间的天平不应该破坏。父母是孩子的施压者,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兴趣班、辅导班、特长班是每个孩子的“必需品”。无形之中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开始自我怀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中国的父母绝大多数在乎的是孩子是否优秀,孩子是否开心并不重要,但是这样的想法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愿望,但是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正确,会不会对孩子的童年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都很俗,俗不可耐,努力无非就是为了金钱,为了物质,为了更好地生活,但是家长们并不应该激昂这种理念过早地灌输给孩子,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人将孩子比喻为一株树苗,在树苗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弯曲,为了不让孩子变成一棵“歪脖子树”,家长们就应该做好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工作,护他们周全。
世界上有一个唐晓琳已经够让人痛心,惋惜之余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指向标,愿世界上再无第二个唐晓琳。
参考资料: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