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刺痛现实:焦虑爆炸的时代,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继《小别离》和《小欢喜》之后,“小”系列的第三部力作——《小舍得》开播, 剧集聚焦小升初家庭,通过展现一个大家庭内三代人的矛盾对撞、因攀比在子女教育上产生心态失衡的故事,再一次将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焦虑、升学的无奈、校外补习班、再婚家庭、亲子关系等矛盾真实而又残酷地展现在国人面前。

焦虑,说不尽的教育焦虑!

● 要“鸡”还是要“佛”?

《小舍得》的剧情非常扎心,剧中的几位家长,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买学区房、上补习班、举报老师开校外辅导班、和同事攀比孩子等情节,满满的当代家庭教育现状,使人们产生满满的共鸣。

剧中,蒋欣扮演的母亲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眼睛里只看得到分数,每天都把奥数、金牌班、FCE挂在嘴边,堪称“鸡娃届”的凡尔赛女王,活生生地成了“鸡娃(即打鸡血式教育孩子)”家长代表。

相比之下,小宋佳扮演的母亲一开始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对女儿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同样在女儿数学拿了45分、即将面临小升初时也陷入了焦虑,佛系未半中道改“鸡”,开始到处找门路给女儿报奥数班。

还有更写实的。在剧中几个“学霸”小学生的妈妈们,有专门分享私密核心信息的“火箭群”;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保持更好的英语语感,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请了伦敦口音的“一对一”外教……

● “鸡娃”是一种必然现象?

“鸡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鸡娃”的日益增多是有着内在深沉次原因的。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这种稀缺在人口稠密的一二线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毕竟好的学校就那么多,但入学的学生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在这样的局面下,焦虑的产生是非常自然的。

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再加上需要用分数来遴选学生,这种情况下,去给孩子上辅导班兴趣班,又或者去买学区房,帮助孩子尽可能把起跑线向前移——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知乎有一个热门提问:这年头还有不送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吗?提问下一圈回答,仔细去看每一个答案,就会发现:上培训班是常态,不上才是不正常。

对于家长们来说,这种竞争“就像剧场效应,所有人都站起来看戏,我们也就没办法再稳稳坐着了”。在这种氛围下,“鸡娃”已经不是为了孩子出类拔萃,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可以融入进周围人的“普通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如今的教育竞争面前,那些佛性的、主张快乐童年的、自由发展个性的教育观点,似乎已经市场不大了。

所以,现在每当有“素质教育”或者“减负”之类的新闻爆出后,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太当回事,是啊,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数指挥棒都还存在的情况下,对家长进行隔靴搔痒的呼吁,这是没有用的——毕竟,这涉及得是自己的孩子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是呼吁相关部门,如果真的想改变现在遍地“鸡娃”的现象,不要光道德说教,请出几个真正能改变深沉次动因的政策。

● 家长问过孩子TA快乐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做父母的人之常情,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让孩子去实现爸妈自己未遂的梦想,更别想着完全控制他按着自己的想法成长。

《小舍得》中,蒋欣的育儿方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田雨岚嫁给了富二代,自己的母亲没有文化,常年受公公婆婆的经济接济,很想在婆家面前抬起头来,于是将全部精力心思放在儿子子悠学习上面,走到哪里都在炫耀子悠的成绩,哪怕丈夫劝说,婆家不满,外人提醒,她还是无忌惮地炫耀。

她从没问过儿子,是否喜欢自己的安排,是否快乐,是否自信。因为在她那里,孩子的喜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绩。

为了学奥数,她取消了儿子最喜欢的足球班,因为她觉得“只要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就都是浪费时间。”

只要对孩子好,自己的身份、面子、感受无所谓。为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什么都愿意。

这番话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然而,我们一起看看孩子心中的想法:

这样的性格,让儿子越来越沉默寡言,终于一向听话的子悠竟然在家长会上哭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

·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

·从来不管我开心不开心愿意不愿意,

·你从来就没有想过让我高兴,

·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没有写作业你就难受,

·你看到我闲一小会儿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呢!

孩子这一段哭诉,听哭了蒋欣,也听哭了不少正在鸡娃中的妈妈。

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周末的辅导班,门里坐满了疲惫的孩子,门前坐满了疲惫的家长。

周中的书桌前,凳子上坐着被吼的孩子,凳子后站着时时激动的家长。

孩子毕竟不是机器,蒋欣那样的狂热鸡娃母亲,真的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吗?会在孩子成年后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吗?孩子童年的快乐是不是一点都不重要?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的,关键在于边界——鸡娃不是不可以,但要适可而止。

一个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近10年的班主任看这部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她每天都接触不同的孩子和家长,这部剧也看到了许多现实的折射。教育的关键点,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孩子的起点和终点不尽相同,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懂得孩子的基础上。懂得是第一步,方法是第二步,坚持是第三步!缺一不可。

什么叫懂得 ?●

一是懂得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等专业知识,是较为系统的认知,而不是看到某一篇文章上的某个观点,或者某一本书的某个章节,这种认知是碎片化的,更多时候是断章取义的,片面而不专业的。

二是要懂得孩子,懂你的孩子。这很容易也很难,容易的是孩子从诞生到现在都有我们的陪伴,孩子的生活起居与您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好的基础。但,懂得孩子有很难,难在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孩子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发展,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也会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不一定能敏锐察觉变化。更难的是,我们如何跳出父母的角色,以“人”的角度去客观而全面地看待孩子,懂得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高质量地陪伴、客观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情绪等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懂得的开始。

何为方法 ?●

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去思考: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基础,能敏锐捕捉到孩子的成长现场,并准确搜索到对应的相关背景,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让教育变成了可能,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育契机”。

这位老师认真观察过很多孩子的家庭,往往各方面发展很好的孩子,每个家庭都会有其较为独特的教育方法,为什么是独特呢?因为其父母很用心,懂得独一无二的孩子,因材施教,孩子自然很乐意配合父母的引导。

关于教育,有些方法具有普适性,但更多的时候,考验着父母的教育智慧,没有哪一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孩子。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坚持 ?●

各行各业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持之以恒。常常听到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养孩子更应该如此。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孩子将与我们一生的联系,永不消逝。当父母是一种本能,但做家长却需要不断学习。

一是家长坚持学习,坚持自我的学习与完善,了解自己,填补自带的“沟壑”,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学习如何懂得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俱进。二是坚持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心灵成长时,父母从不缺席;是孩子在遇到困惑时,愿意倾听解惑;是孩子在最想放弃时,陪他一起去面对,学着取舍……经常看到很多孩子不会做某个题目,或者某件事情时,发现孩子往往缺的不是聪明和毅力,而是在开始的开始,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该如何去做。

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的潜力各有不同,有的真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付出与等待。就像《小舍得》里米桃和欢欢,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的成长速度极快,所有相关研究的学者都不主张焦虑,因为焦虑情绪会极大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但也不能贯彻所谓的“长大了就好”的论调,很多东西不是长大了就会的,孩子成长道路上是一定需要智慧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孩子获取更多的营养,成长才更好!而这些东西,一定是需要坚持的。常常的缺席,短暂的缺席,和高效的、坚持陪伴一定会有巨大的差距。

今天,父母所给予孩子的一切,明天,孩子将全部甚至是加倍还回来,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当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今的内卷,让很多成年人无法喘息,孩子的世界也在不断压缩,但我们仍可以尽力给孩子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童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