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家长们的志愿填报工作也准备的非常充分了,很多家长肯定听过一个词叫“压线提档”。压线提档就是指选择一些比较冷门,报的人比较少的专业,然后在升入大学之后再转专业。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关于转专业的事情。考生们在大学是否真的可以顺利转专业呢?
是否有转专业政策
答案是肯定的。
转专业政策,基本上所有学校都有,不管是985院校、211院校还是双非普通本科院校,有的学校甚至会给学生2次或者3次机会,而北京化工大学更是,允许学生四次转专业。机会摆在这里,但机会不是给所有人的,各种要求限制非常多。
转专业要求哪些条件
各个学校不一,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也稍有差别。
一般是要求大一学分绩点、高中文理科类、是否挂科这几个方面,有的学校还会要求高考成绩、大一单科成绩、是否修过物理、数学?有没有英语基础,有的要求只能在本院转,有的要求只能转同文科或者同是理科专业等等。各位家长在报考前一定要提前查看学校官网或者招生章程。例如:
深圳大学:对原专业没有任何要求,申请转专业,参加考核即可。
南方科技大学:先入学再分专业,除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参加考核,其他专业自由选择。
中国科学院大学:入学可自由选择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部分类别没有转专业机会,非师范转师范类不占用转专业名额,公费师范生只能选择公费师范生专业。
厦门大学:医学专业不得转至非医学专业;公共事务学院只需要面试;转会计专业综合成绩排名应居于所在学院前25%且平均绩点高于3,不挂科,需要笔试面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只需要申请就可以......
不要入学之前不做了解,入学之后发现转不了专业,一入坑再入坑。
转专业难度大吗
很多学校在招生章程里都会明确表明转专业政策,家长都以为很简单。询问招生老师,得到的回答也只会是:不难,只要大一好好学一定可以的。那好好学的界限是什么呢?学到什么程度才是学好了呢?
事实上,家长只看到了可以转专业,却没看到要求学分绩点前20%、前10%甚至前5%,也就是说至少要排到该专业前几名才有机会。
再者,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省,比如说云南大学的生源以云南省内考生为主,对于一些高考大省,学生学习氛围好更刻苦,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甚至录取位次都高出其他省份的考生一大截。比如说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如果想在这些省份的学生中脱颖而出,还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最后,转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抱着选个更好的专业、就业更好、考研更好。但是好专业转入的人多,限制也大,从高往低走很容易,从低往高走却很难。
转专业后遗症
据不完全统计,转专业成功的学生里面,50%以上的都表示后悔转了专业的。原因有四:
1.成功转入后,难以融入新的班级。一般转专业是在大一下学期期末,经过大一一年的相处和磨合,新的班级早就形成了各自的小团体,转入后想再融入新的班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课程多时间少。虽然大一学习课程都差不多,但原专业和新专业之间还是稍微有些差距,新转入的专业会落下少则两三科,多则六七科的课程,这些就需要抽自己的课余时间重新补修回来。意味着大二要学习新专业的同时还要面对补修多门课程的压力,意味着要用三年内修够四年要求的学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格外辛苦。
3.新的专业新的迷茫。本来在原来的班级是回答问题的积极分子,考试的前几名。到了如今却成了听课听到一头雾水的“小白”,这种从“尖子生”到“差生”的期望落差很大,会严重怀疑,这个专业真的适合我吗?怎么我都听不懂?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不但要重新规划自己的道路,同时又要适应新环境,越想越迷茫。
4.多读一年。个别学校对于转专业考生要求降级至大一年级重新学习,相当于大学读五年,多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比如兰州商学院,不过该校不在云南招生,当然全国本科高校两千多所,转专业后各个学校遇到的情况也各不一样,所以报考前就需要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去。如果需要多读一年,你用这一年的时间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不香吗?
总结
转专业无论对学生还是学校都存在相当大的成本,如转专业的盲目跟风,转后产生的孤独感甚至抑郁和新学习环境融入困难,以及产生的转出专业的生存危机、转入专业教学资源紧张与学生需求的冲突等一系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各位家长和考生在一开始选择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清楚其中的利弊。
先进学校再转专业并不适用于所有考生,甚至可以说只适合个别考生。
对于入学之前对专业认识不清晰,入学学习后发现不喜欢的考生来说,最适合的不是转专业,而是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情况,考研、就业、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等,家长提前了解,孩子少走弯路,志愿填好,一步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