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小时候都接受过来自亲爹亲妈的“棍棒教育”,“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腰带、扫帚、鸡毛掸子、鞋底板……这些“工具”是不是有点亲切。但今天,是属于熊孩子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子日。是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节日专为挨过打的孩子发声。这个节日目的是为了宣传儿童人权观念,提醒家长们不要体罚孩子。
打打打,骂骂骂,最近很多人在追一部“人间真实”国产剧《小舍得》,窒息式教育真的是很多家庭的“熟悉配方”!比起孩子,其实更应接受教育的是轻则单打,重则男女混合双打的父母。
父母打骂孩子的冲动
常常来自于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多数父母都会时不时地产生想要打骂孩子的冲动,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其实打孩子,除了说明父母控制情绪失败外,实在不能说明孩子犯的错有多值得挨打。
很多恨铁不成钢的父母,自己缺少什么,就会加给孩子什么。《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所以她的小孩才会“控诉”:“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田雨岚代表的正是那一票不顾孩子兴趣爱好和感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我们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却还在埋怨孩子惹我们生气。
孩子做错事该不该打
被家暴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怎样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孩子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
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其中25.7%的孩子表现出“自卑”,22.1%的孩子表现出“冷酷”,56.5%的孩子表现出“暴躁”,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动因。
之前就有孩子在和父母发生冲突后选择轻生的事件发生,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孩子的冲动和脆弱,但其实父母也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港湾,但是对于多少人来说,家庭是孩子的伤疤?
不靠打骂
其实也可以把孩子教育好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一定是平和的。成年人的世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我们很容易愤怒、失控、消极。但当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他们的世界相对单纯。
拒绝猜测,停止不好的想象。加强沟通,成绩考差了不一定就是贪玩了;回家晚了不一定就是谈恋爱去了…所以停止你的猜测和想象,加强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你可以忍受的范围,换位思考,站到孩子角度理解这件事情。换位思考后你就会明白,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劈头盖脸的打骂。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他们自己,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温暖的养育。孩子不是物品,也不是动物,他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被爱护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教,但绝不能成为大人负面情绪的牺牲品。一个有智慧的家长是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的,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应该改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改正孩子的错误做法。
你有没有想过,眼下这个“欠揍”的小孩,可能正是当初的你。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要再把“为孩子好”当做粗暴的借口,多些理性和宽容,千万别上手!
封面新闻 谢灵捷
资料综合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