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就是一个人如果一直处在疑惑中没有行动,就足以让这件事情最终进入失败的局面,而一个人失去成功的机会,也往往是因为他遇事就畏缩的缘故。
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很多特殊的案例一经宣传,就容易被夸大为共性的问题,引起群体不必要的焦虑。而这其中,一直被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也是这么而来的。
这其中的套路往往是,找一些没有读过几年书就出来创业,然后经营出亿万家产,雇佣一大群高学历员工的极小部分低学历人群的故事,无限放大到整个低学历人群里,然后宣传出“读书无用”的所谓理论。
但事实上,这些个案往往是极少人才能够实现的,要不本身就有父辈的资源在做支撑,要不是真的有经商头脑和经商运气,而且普遍的事实是,当他们真的做大体量之后,也会下意识地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知识面,以应对更大的市场挑战。
但这些后续从来都没出现在网络的宣传下,所以就引发了很多介于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之间的中等学生的普遍焦虑。比如大学里边的二本学生。
而社会上普遍的“学历高消费”现象,也使得这些占据庞大基数的“二本学生”,在进入打工行列后变得越加沉默。但事实上,学生之间存在差距的,从来都不是智商。
数量较多的二本学生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经历我国最黑暗时期之后,才从1977年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作为截止目前来说仍是贫寒子弟跨越阶层的最快最公正的选拔制度,高考一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关注。而它也在经年累月的不断完善下,为国家选拔出了越来越多本科学子。
相较刚刚恢复高考、参考人数570万人,录取人数不到5%的1977年,我国之后每年参与高考的人数都屡创新高,录取率也几近逐年提升。
在庞大的高考考生面前,我国高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逐渐由于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而产生的师资力量的差距,演变出了不同的级别。
相较985、211和一本院校,我国国内的二本院校的数量会比较多,所以处于中等水平的二本学生本来就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了多数地位。
而事实上,之所以国内二本院校居多,也是由于符合这一水平的学生居多的原因。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一般情况下,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学生都面临着学习资源上的不平等以及见识上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双方本身学习上的竞争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水平线出发的。
而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人群都仅仅处在中等经济水平,在小康线来回动荡,这些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除非本身真的非常具备学习天赋,且眼光长远自觉奋斗,否则绝大多数人考上大学时,都基本也处在中等水平的二本线上。
这也就导致了二本学校水平的学生数量多导致二本院校多,二本院校多导致每年出来的二本学生也多的局面。
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重点高校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的人群都选择了继续深造,导致每年进入打工市场的学生群体,还是中等水平的二本学生居多。
二本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不止学生们拼足了火力想考上重点高校,很多稍微好点的企业也都想将重点高校的学生招进公司里。
重点高校的学生与二本院校的学生之间,可能从智商的差距上不好断言,但是从学习的认真程度和学习新知识的速度上,就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大部分初入职场的重点高校学生和二本院校学生之间工资的差距,并不会很大,这就导致了在招聘资金允许的时候,很多公司都更愿意招聘重点高校的学生。
一方面是前者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在沟通逻辑上表现较好,能够更快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向上级交出的较完美答卷,另一方面是就如同学校往往依靠顶尖学子为学校拉得更好的师生资源一样,公司也往往依靠这些高学历的员工带动其背后的高校师弟妹在毕业后选择公司时有所倾向。
这些错综复杂、根脉交杂的原因,是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学历高消费”的原因,也导致了很多的二本应届生错失了本来应该属于其能力范围的好的工作。
而从二本学生本身看来,高考并不能决定其终身,虽然从理论学习上比不上重点高校的学生,但实践能力的比拼上,胜负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这也是本科毕业后,二本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也都会努力往大公司上找的原因,但往往又会因为其对学历的严格要求,而在一开始就失去了竞争的机会。
至于一些比较基层的工作,处在中间群体的二本学生也一般都不愿意去接受,这就导致了好的够不上,中等的机会大部分都被抢了,差的不想去的惨烈局面。很多二本学生因此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金子就培养成金子
上文提到的公司“学历高消费”带来的一些助益,也是有大前提的。
尽管公司本身愿意出具更高的薪资招聘重点高校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往往没法长时间留住他们,也没法通过他们招募到更多的高学历员工。
一方面是如果这个公司本身的培训体系和晋升体系并不完善,这些重点高校的学生尽管一开始由于初入职场经验不足的原因赢下了这个工作机会,但很快就会发现其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严重不利而选择离职。
另一方面是,当公司本身在行业和薪酬市场上不具竞争力,且对员工关怀不够的时候,就很难通过这些内部的高学历员工带动更多高学历应届生前来应聘了,反而会经由他们,在其背后的高校中成为学子们心目中的黑名单。
毕竟对于这些高学历员工来说,工作机会可以找,但经由学校而形成的人脉圈更为重要。谁也不想成为拉人下水的那一个坏人。
这就导致了,实力不在行业内占据比较领先地位的公司在施行一段时间的“学历高消费”后,就会放弃这一项行动,反而开始实事求是地按照岗位本身的能力要求招聘员工。
而二本学生往往也因为他们对薪资稍低的要求和本身的踏实勤恳,而得到了进入中等偏上的公司的工作机会,其中部分人会在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下,争夺学历的束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所以,其实“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也一样适用于目前存在焦虑的二本学生。尽管社会眼光对其设限,但二本学生绝对不能给自己也设立界限。
高考尽管重要,但它决定不了人的一生,反而它只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地点,至于过程和终点,就要看自己对能力和知识的提升程度来决定了。
小结:
二本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数量,又因为其普遍选择就业而非深造,而在就业市场上也占据了比较大的规模。尽管“学习无用论”的说法困扰着他们,“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又限制着他们,但是二本学生从来都不可以给自己设限、让自己停留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