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偏才、怪才,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都会严重地偏向一门。钱钟书当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国文与英语,却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境界,尤其是他的英语,更是考了满分。季羡林和他差不多,他当年考试,数学也只考了4分。
不过,分数并不能代表什么,像钱钟书与季羡林这种人,只需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就能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他的家庭文化气息很浓,祖父、曾祖父都考取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亲更是法政学堂的毕业生。所以说,臧克家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与向往。不幸的是,在他8岁那年,母亲便去世了,而且父亲也染上了肺病,每日咳血不止,34岁就辞世了。
连番打击之下,出身地主之家的臧克家,与穷人家孩子之间的隔阂也悄然消散,他对真实的生活也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上了私塾之后,臧克家的文学天赋也被开发了出来,无论是写字春联还是作诗,他都能信手拈来。后来,臧克家熟背的古文越来越多,中国古典文学在他心底,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臧克家上高中之后,却发现自己对理科一窍不通,他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很多老师都劝他不要考大学了,现在的他,已经能靠写文章养活自己了,随便找个报社当编辑不是很好么?出人意料的是,臧克家只听进去了后半句,没听进去前半句,他确实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他却没有放弃考大学。
报考前夕,臧克家的文章已经俘获了一批粉丝,他已经成为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了。尽管写文章可以帮他解决生活问题,报酬、薪水也少不了,但他就是想考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后来,臧克家如愿以偿地参加了考试,可他的数学仍没有丝毫起色,考试结束时,他只交了一张白卷。另外,他最擅长的语文也“阴沟里翻船”了,不算题目的话,他一篇作文也仅写了28个字。
臧克家的作文,名为《生活杂感》,他在文中如此写道:“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没想到的是,阅卷组老师读完之后,立即给他的语文试卷打了98分的高分,他仅凭语文这一科,就成功地翻了盘。然而,由于他数学交了白卷,所以最终只得了零分,这个学生是去是留,还要请示校长的意见。
校长一看到臧克家的作文,立马来了兴趣,当他读懂其中蕴藏的深意之后,随即便拍板:“这个学生,我要了。”就这样,臧克家得以成功进入了国立青岛大学,实现了当初的立下的誓言。值得一提的是,校长之所以会答应臧克家入校,其实多亏了国文系主任,若不是他一再坚持,臧克家也是无法考上的。而这个国文系主任,便是现代诗人——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