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里的小男孩子悠,越看越让人心疼

S爸导读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爱,

是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放下掌控,是尊重;

善待自己,是成全。

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剧中的小男孩子悠越看越让人心疼。

子悠热爱自然,他的理想是当个生物学家,却因为妈妈的干涉,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学习和应试上。

他不想读金牌班,妈妈要求他必须读;

他不想当班干部,妈妈非让他当;

可当他想吃块西瓜,妈妈却因为“糖分过高”而明令禁止……

妈妈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为此她拼尽全力,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决不允许他踏错一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面对妈妈的每一个要求,子悠似乎从不反抗,可他的一举一动却失去了孩子的无忧无虑,神色越来越忧郁,经常会不自觉的抠手,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露出端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懂事、刻苦的孩子,在放弃反抗的同时,用他的沉默,在他和父母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

这一幕,让网友纷纷回想起当年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我小的时候就是我妈让我干嘛我就得干嘛。”

“我爸妈也这样,还一度觉得是为了我好。”

“从小就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任何事,小到袜子的颜色,我既暴躁又抑郁。”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掌控欲强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永远需要规划、需要保护,一句“为你好”,便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网。

殊不知,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最终只会走向伤害。

多少父母,错把控制当“教育”

我老家同村有两户人户,一户人家生了个儿子,一户人家生了个女儿。

生了女儿的那家从小就对女儿讲:

你是个赔钱货,你是个没用的东西,我老了是指望不上你的,你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你的哥哥或弟弟娶妻生子,只有帮扶家里的兄弟才是正义。

生了儿子的那家呢,他们的儿子自然从小就享受到了全家人无上的宠爱和关怀,当然他也需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期许和希望。

另外呢,他还有一个为他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从小就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娘这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你以后可千万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啊。

二十年过去了,两家的孩子相继长大,他们相遇然后结婚了。

到这个时候,矛盾就出来了:

这位妻子,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的,像一颗野草一样艰难存活到现在,她太渴望被疼爱、太需要被关怀了。

她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她的丈夫能够疼爱她,能够把她这么多年缺失的爱都补回来。

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丈夫,自出生起就已经被他的母亲牢牢地抓在手里,已经被牢牢掌控了二十年,他养成了只听母亲的话,只爱母亲的习惯。

他不知道怎么去爱妻子,更不敢去爱妻子。

否则,他无法承受“娶了媳妇忘了娘”的道德负罪感。

从小不被爱,被视为累赘,随时都可能会被抛弃,被放弃的妻子,她惊慌,惶恐,患得患失,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极度需要安全感,面对一个冷漠无情的丈夫,她再次陷入绝望。

直到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她突然发现,原来只有孩子可以任由自己的意志来打造,孩子可以绝对地百分之百地不会抛弃自己,孩子对自己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爱,她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自己的孩子。

以一种几乎要掐死孩子的力量把孩子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就这样,她走上了自己的婆婆的老路,培养出一个和自己的丈夫一样未来会对他的妻子冷漠无情的儿子。

而她,除非死亡把她和孩子分开,否则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令她放手。

而那个冷漠的丈夫呢?一旦他的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他就成为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成为了家庭中的边缘人。

因为妻子也不爱他,孩子也不爱他,而他除了爱自己的母亲之外,他丧失了爱其他人的能力。

父母的控制欲,把孩子变成了傀儡,一代又一代,没有尽头。

这一代又一代“错位的爱”的轮回,就这样在众多的中国家庭中上演。

若无十足的勇气和智慧,极难斩断这代际传递的链条。

被“爱”控制的孩子,人生更易脱轨

去年,《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我把题目扔进一个亲子群里,“按啊,必须按啊”,“不按是傻子”的回复一个接着一个。

父母们开始在群里幻想着,他们想要给孩子的完美的人生。

“让她从小就是学霸,考上北大,迎娶白富美。”

“做律师或者考个公务员,自己快活还能给我长脸。”

“嫁个有钱人,不愁吃不愁穿,天天出去旅游,不用做饭”

“事业有成,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凑成一个‘好’字。”

......

讨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五分钟后,被一个妈妈给“降了温”。

“什么是完美啊?完美没有标准化的解释吧,你们想要的完美未必是孩子想要的。而且...你们说的好像都是自己的愿望哦。

在我看来,当你们按下这个键时,已经不是在为孩子定制人生了,而是完成了你自己一生未实现的愿望。

控制孩子的人生,活成我们期待中的样子,对孩子真的很不公平,你们觉得呢?”

随后,群里的父母都陷入了沉默。

早年间,罗振宇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

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松开你的手,他可以成长的更好。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不要让你的控制,让孩子一生痛苦,让家庭陷入悲剧。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少经风雨、少走弯路。

可当爱变成了控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诅咒。

最好的爱,是还给孩子独立的人生

《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节目中,辩手傅首尔说:“我曾经花2000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可是儿子却说丑,并质问我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的图案,那才是世界上最帅的鞋。可是最帅的鞋只要35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我们眼中的完美,并不是孩子眼中的完美。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控制”与“臣服”的较量,而是协助孩子,由孩子来完成创造自己的过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生命成长的最核心。

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作家刘瑜曾给自己的女儿写过一封信。

她在信中很客观地承认了自己的“自私”——孩子的诞生完成了她做母亲的梦想。

同时她告诉女儿:“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也不错。”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发展出一个与妈妈截然不同的自我,我希望为你的独立而高兴。”

她能接受女儿的想法与自己背道而驰,也能理解女儿为了坚持自我与她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她明白,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并不拥有掌控孩子人生的权利。

其次,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在父母的角色之外找回自己,把自己活得更加丰盈快乐。

《少年说》中,王胜男对林妙妙说:“妈妈的爱好就是你。”

《小欢喜》中,宋倩同样对英子说:“你就是妈妈的一切。”

多少令人窒息的掌控,源自于父母“无私”的爱。

他们放弃了自己独立的人生,没能好好活成自己,这份爱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沉重。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段话:“有些时候我们在孩子身上那么多控制感,实际上是放弃自己的一个表现,觉得自己这辈子没什么机会了,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的是他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真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你是他的父母,你都没有权利去规定,另外一朵花怎么开放,另外一棵树怎么生长。

因为你自己也是一朵花,也是一棵树。”

父母做好自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爱,是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放下掌控,是尊重;善待自己,是成全。

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 THE END -

关注豆豆魔方视频号

豆豆魔方

幼升小/小升初

玩中学/STEAM

婚姻/亲子

关注我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