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募格学术
导读:
是天才还是怪才?他进入三所世界级名校攻读博士,又从三所名校中途退学。毕业后进入三大世界巨头IT公司工作,却又惹的他们为他大动肝火,微软更是直接对他下达了“全球封杀令”。
纵观这段经历,坎坷和戏剧性无不让人惊讶。时过境迁,这位曾写下1.7万字退学申请书的前清华在读博士,现在怎么样了?
他是从清华读博退学后,又从两所世界名校退学的
“三退博士生”
对于王垠来说,清华梦是从小伴随着自己长大的东西。
在王垠的自述中,妈妈从小就指着一个大哥哥的照片对他说,这是爸爸的学生,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是我们中学的骄傲。长大后,你也要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为我们家争光。
这是王垠清华梦的开端。他似乎生下来就是科学家,从小的时候,王垠就喜欢能引发大量探索和实验的东西,但是上了高中后,循规蹈矩的程序式读书让他痛苦,看书,做习题,试卷和复习书让他变得麻木。
第一次的叛逆期也随之而来,他开始整天思索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看物理书,做实验,除了考试相关的知识外,其他的他都感兴趣。一直到高二的时候妈妈拿回一份前一届的高考题让他做,他随手一做就得了一个当时可以考上清华的成绩。
当时王垠心里想,清华我来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拿到录取通知书了!从此他就不再把高考放在眼里。
可第一次的失败来的也很突然,1997年,王垠高考失利,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进入了四川大学计算机系。
清华梦没有就此终结。对王垠来说,学习好像从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起了圆清华梦的心思,王垠想着干脆去清华读研。于是在四川大学就读期间,他成绩是最好的,与同龄人之间拉开很大的差距,令所有人都望尘不及,他成长为计算机系的灵魂人物,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和操作实力过于强悍,2001年,王垠因优异直接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清华大学人才济济,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高材生,即便如此,他仍从这众金子中脱颖而出。
2003年王垠发表《完全用Linux 工作》、《写给支持和反对的人们》,痛斥windows弊端、宣扬linux。
ps:linux是类似于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
王垠提出的计算机两大系统言论,见解独到,在中国的计算机和Linux阵营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他也从此一举成名,成为了清华园中数一数二的天才偶像人物。
他收获了大批的专业粉丝,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乔布斯”。
照此发展,他必前途无量。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为王垠会以出色的成绩完成学业、在计算机领域闯出一番新天地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可谓之疯狂的举动。
2005年,王垠在只剩一年就要博士毕业之时,洋洋洒洒写下了1.7万字的《清华梦的粉碎》,申请从清华退学。而这篇文章内容无他,臭骂了一顿国内高等教育,表达自己对清华,以及国内教育制度的失望透顶。一时间引起大众对教育体制和理想主义的热议。
退学清华后
再考再退
在王垠的这篇《清华梦的粉碎》文章中,他觉得在清华读书,好像和在川大读书并没有什么区别。
王垠也发表了自己对于paper的看法,他表示:在清华读博时,在他的方向上他至今还没有看到几篇觉得像样的文章。
并且很多师兄师姐发的文章,就是在一个研究基础上修改来修改去,英文的不够还翻译成中文,投到国内的期刊。在他看来,他们的论文纯粹就是炒冷饭,没有什么创新。
“现在清华研究生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写好paper,然后找个地方投出去。SCI 的最好,EI的其次。偏僻的没人看的杂志也没关系,交钱也没关系。我就知道日本的一个SCI索引的期刊收1000美元的版面费。导师出钱,不投白不投,投了好毕业呵!”
最后,王垠自己在导师的要求下,将一个自己并看不上的研究成果写了两篇论文,没想到投了就中了SCI,自己还得了一个最佳论文奖。这让他产生了负罪感,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这种自己觉得不怎么样的研究成果,却要写论文、写专利的要求下。
王垠厌倦了,他在文中写到:
“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去学习去开发,而我却像囚犯一样,被判了5年在清华。
现在我已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我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进行真正的研究。
有人告诉我不要放弃:你知道一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有多值钱吗?但我不能再为它浪费我的青春,它是我的枷锁。”
于是,他挣脱了这道“枷锁”,成为了清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退学博士。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就读博退学这个事,他干了三次。还次次都是从顶级名校退学。
从清华退学后仅仅一年,王垠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
这所大学在全美计算机系排名第六。可是入学两年后,王垠再次选择退学。并发文《 Cornell 感受》。
这一次,王垠是这么骂的:“美国的教育是商业性的应试教育,外国研究生基本上是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作业和应试压力,已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真正潜心研究的环境是很难求的。”
离开康奈尔后,王垠转入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继续攻读博士,并在学校任教。
可没过多久,王垠又毫无征兆地退学,以一篇《对博士学位说永别》,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博士生涯”。
这次,他没有再继续求学之路。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世界名校,都是“如此一致的糟糕”!
不过,在《对博士学位说永别》这篇文章里,王垠表示这几段并不完整的博士生涯,已经帮他找到了比博士学位更重要的东西。
进入IT巨头公司工作
却遭到微软封杀
王垠最终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天才造诣,仍让他有资格进入业内顶级公司工作。
2012年,王垠进入世界一流的公司——谷歌。
仅是一个实习生,他竟参与制作一个跨语言的“服务式”编程工具。这个项目有多牛呢,用来大规模检索和分析谷歌内部所有项目代码。
但是,王垠与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意见相左。
一气之下,王垠拒绝团队合作,独自承担并完成了项目中Python的检索部分。
最终,负责人改变了对王垠的看法,承认王垠的项目是他“与实习生合作20年间,遇到的最技术领先的方法”。
直到现在,王垠完成的这部分项目,仍每天都会把谷歌所有的Python代码索引一遍。
当王垠谈及此事,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天才字里行间,流露的冷傲和孤僻:
“我可以说,这个Python的东西,虽然没有花费我特别多的力气,但在Google中却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出来的,就算Python的创造者范罗苏姆,恐怕也玄。
所以实际上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这个濒临灭亡的项目……
“谷歌给我的那点工资,其实是根本买不起这样的软件的,你可以参考一下像CodeSonar之类静态分析软件的价格。由于我想赚点儿外快,让他们捡了一个便宜。”
鉴于合作期间的种种不愉快,王垠没有继续留在谷歌公司。他在实习期便选择了离开,并发文《我和 Google 的故事》。
没过多久,传来了王垠入职微软的消息。
微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企业,可在这里,王垠再一次水土不服。
有传言,王垠觉得自己给微软创造的效益和工资不对等,要求加薪。结果导致和公司闹出了矛盾。
最后通过协商,微软同意给足王垠这笔钱,但是必须签订一个契约,内容是:以后微软公司不再任用王垠,并且其子公司或附属公司、合资企业也不会收录王垠。这样的要求似乎惹怒了王垠,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于是选择了拒绝。双方也就此闹僵,而这次,微软下定决心全球封杀王垠。
随后,王垠写了一篇文章叫《一个人的罢工》,里面提到“这样的公司距离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和美国水土不服的王垠更近一次出现在大众舆论中,是他和“阿里巴巴P10”的那场舆论战。
ps:“P10”是阿里的一个技术职称等级,阿里公司把员工分成了大约14个职务级别。其中P4至P14是从“初级工程师”到“资深科学家”的职务级别。
大约在2019年的年底,阿里有一个项目组不知怎么就找到了王垠。据王垠自己说,这个项目组花了很大的力气,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找到他。
他本来不想与阿里合作,但是被对方的真诚感动了。没想到对方说让他去参加一个面试,因为公司有硬性的规定,入职是有流程的,面试的是另一个部门的人。
王垠欣然前往,之前说好进行P9级别的面试,这个P9对应的是阿里公司的“资深专家”。实际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却是一个P10“研究员”。
研究员曾任微软工程师,非常有名。同时,也是脸书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这也是王垠后来嘲讽他“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不过如此”的原因。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双方后来各执一词,但在这次面试后,王垠在网上发表的《再谈“P vs NP”问题》的文章里,写到:
以为是某位高级别的阿里“partner”,但没想到遇到了这个人。整个面试的过程,他根本不是在发掘一个人的才能,对于公司能起到的正面作用,却一开头抓住我的简历,说:“你回国之后的一年怎么没去工作?你是富二代吗!” 然后把我的博客翻出来,一篇篇的挨个贬损我:“你写这些有什么意义,什么价值呢?我不觉得我从中能学到什么……” 接着就开始他关于“P vs NP”的说教,完全不给人回复的机会。 阿里巴巴因此给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以后的合作就基本不用考虑了。
至此,这次的阿里工作,王垠依旧没有进。
现在的王垠,为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网站,会经常的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经验。
他到底是天才还是怪才?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垠对科研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就像他说的那样:
“全世界的大学,逐渐地显示出了它们的缺陷和弱点,许多的名校充斥着急功近利、玩弄权术的人,这种人越来越多之后,整个院系便成为了金钱的傀儡。”
为此,他公布了自己的事业计划,这个计划的初期计划之一,便是建立一个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机构。
至于这项伟大的计划会不会像之前那样半途而废,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整理。参考来源:世界华人周刊、王垠博客、知乎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成语接龙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