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香港青年当年也积极参加‘五四’浪潮,顶着港英政府的压力都要发表爱国文章,支持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甚至还有人上广州参加爱国活动。”5月2日,听着台上香港城市大学陈学然教授的分享,主办方星学汇的秘书长伍文彬仿佛回到了102年前,感受着“匡复有吾在”的激昂时刻。
香港青年在“五四运动”的分享会上
随着“青年节”的临近,一场关于香港青年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分享在香港中环的一间办公室里举行。60多名线上线下参与者除了有当地大学生,还有很多在内地读过大学的香港青年。近几年香港社会风波不断,星学汇接到的内地升学咨询却不降反升,尤其是在2019年迎来小高潮。“因为看到香港高校里有人其实不是在追求学术,而是四处搞所谓政治活动,大家反而向往内地稳定的求学氛围。”伍文彬说。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有1.62万名香港学生在内地高校就读。借着升学机会在内地生活4年以上的香港青年,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五四运动”102年后国家的发展?这些升学经历是否也使他们人生的选择发生变化?我们采访了几位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内地港生……
南大“王力宏”大学四年走遍全国
在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晋级赛里,一位长相帅气、酷似王力宏的男孩曾引起媒体关注,他就是当时在南京读书的香港青年吴泳麟。
吴泳麟参加《中国成语大会》
自小酷爱历史文化、钻研考古学的吴泳麟,有着非常优秀的成绩,但中学毕业后却放弃了香港本地升学的机会,选择位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大学。“当时考虑如果能去内地,就能接触到更多内地以及全世界的同学,即是新环境也是新挑战。”新入学本科生都集中在一个校区,港澳生跟内地同学生活也没有区分,反而让吴泳麟很快就融入到内地的环境中。
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吴泳麟除了进修本专业市场营销,还专门辅修了考古学。“南京是几朝古都,就好像朱自清说的,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让人仿佛置身古董铺子里。是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除了因为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错过的新疆之旅外,吴泳麟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所有省份。每到一个地方,除了当地的人文历史遗迹,吴泳麟都必须到当地博物馆里逛一逛。别人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的博物馆,吴泳麟经常可以待上一整天。
吴泳麟
“其实走过内地那么多城市,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内地的发展,才会真正体会到港人对内地是多不了解,存在的偏见是有多大。”吴泳麟说他也见过内地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但很多先进的一二线城市其实并不比香港差多少,而且是在不断快速发展中。
高铁的普及给吴泳麟带来了出行便利;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技术让他不用带多少现金出门。反而回到香港后,他有时候会感到不习惯。而他也记得在神秘的西藏,纯洁的天空、淳朴的西藏人,让他感受到不存在于“水泥森林”里的那份宁静。
“内地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与发展基础,在那么大的地域内,难免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但如果你用偏见的眼光,只瞄准落后的方面,那你的视野自然也是不平衡的。”如今吴泳麟已经进入香港的高校里工作,他也期待哪天有机会可以再到内地发展,首选的城市则是上海。“上海跟香港有些相似,有着醇厚的历史文化,又有中西文化交融。我很期待在这样一座有底蕴的城市里生活。”
90后港青做内地升学“引路人”
生于1993年的伍文彬,小学时就随父母从广州来到香港,对于内地和国家一直有着模糊的认识。中学时由于看中背书内容较一般文科少,他选读了历史学科,因此接触到中国数千年来雄伟壮阔的历史。“尤其是在了解现代历史的时候,自己的祖父辈也是这些事件的经历者,心里就有一种想要探索的欲望。”
伍文彬在内地高等教育展担任义工
高中毕业刚好遇到第一届DSE成绩可报读内地学校,但伍文彬父母却认为香港高校在学术上有优势较大。在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工作期间,伍文彬接触到很多两地学术交流活动,感受到内地学术水平的真实高度。有意进修的他尝试报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却意外获得面试和录取,如愿非脱产进修历史。“在香港的本科课程里,我更多是学会如何找素材做研究。但在北大的研究生课程里,我了解的是如何通过历史辩证地看待当下发展,以及去推导未来的趋势,这是非常大的收获。”
2018年入学后,伍文彬加入由内地港生自发组织的升学咨询机构星学汇,为有意愿在内地升学的港生和家长提供辅导和意见。一年之后“修例风波”爆发,内地升学咨询却出乎意料地迎来一波小高峰。
当时伍文彬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追求学术。“他们会看到香港高校里一些暴力行为,从而质疑校园内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担心自己的子女走歪路。”伍文彬说,很多有学术追求的年轻人,也不希望把精力放在政治争拗上,内地高校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了新的目标。
“很多去了内地的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内地四处看看,包括到国外交流时看回国家,眼界会开阔很多。学会用证据看待自己的国家,是很多没去过内地的港人做不到的。”在伍文彬接触的一些同学中,就有本身因为成长环境对内地存在偏见,后来在内地升学后大大改观。“现在他反而经常跟我们客观分享内地政治体制的优势、两种法律制度的差别。”
去年疫情发生后,伍文彬的进修课程一度停止,他非常羡慕脱产留在内地校园里的学友们。“这时候真是体现出内地制度的优势,他们脱离了疫情自由生活,但我们还是受限于各种防疫措施。”在内地继续追求学术,已经被伍文彬列入计划,他并不想因为疫情“推迟”自己的人生。
港澳创业团队记录内地“抗疫时光”
4月25日傍晚,跟同事扛着一堆脚架、相机,从大三巴完成一天拍摄回到澳门分公司,陈嘉瑞毫不知倦地发了一条朋友圈:“第一次来到澳门时,我就希望在这里有我们的事业!终于在2021年!这个愿望实现了!”
陈嘉瑞
谈起暨南大学创业青年,很少人会不认识这个由港澳青年组成的年轻团队。陈嘉瑞读大一的时候,就和同是港澳生的室友组建了“时光机团队”,捧走过多个学校微电影大赛奖项。然而跟很多内地港澳学生一样,临毕业之际,20多人的团队面临留与走的选择。
“好多香港的同学有养家压力,又担心内地发展风险比较大。”陈嘉瑞却看好内地市场,认为广东的市场不应该仅仅是广告的天下。最终团队“和平分手”,陈嘉瑞和仅剩的6名港澳的同学合伙成立了广州薪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入暨南大学的创业实践基地里,希望延续“时光机”的初衷。
一开始只知道拍摄的陈嘉瑞,也是企业管理的“小白”。好在创业基地给他们安排了指导老师,又为他们提供各种交流机会。正是这些资源,让陈嘉瑞慢慢打开内地市场,开始获得政府部门、企业的认可。内地公安部门更是主动找他们合作,拍摄反贪反诈题材微电影。
陈嘉瑞
去年疫情暴发,团队里很多人都回不了香港和澳门,公司也面临经营压力。无奈之际大家萌发想法:为何不用镜头记录下抗疫的感人事迹呢?彼时疫情还有很多未知性,大家也有担忧,但团队里成员一句话让他们下定决心。“这种事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记录一线医护人员、警员抗疫故事的纪录片《先锋》因此诞生。
4年后的今天,陈嘉瑞感觉自己“赌”对了:公司在广州南沙、澳门成立了分公司,去年拍摄视频产品超过300条。心中的电影梦圆了么?陈嘉瑞说还没有,他们期待有一天可以自己投资、出品电影,尤其是拍摄跟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的内容。
“当初有人提议去影视资源集中的北京、上海,但我觉得要饮水思源。因为我一直很感激广州的包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对港澳青年的政策扶持。”陈嘉瑞说,目前很多大湾区的政策已经逐步扫清了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的心理障碍,三地各有特色的文化也将得到融合,对影视行业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记者】陈彧
【作者】 陈彧
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