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热播剧《小舍得》刷屏朋友圈,引发广泛讨论。
虽说这是一部聚焦“小升初”的影视剧,但折射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问题。在这些“小学生”身上,我们高中生似乎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忍不住要思考几个 “来自灵魂的拷问”:只有成绩好才叫优秀吗?如何排解“内卷”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避免“内卷”
找到优势 每个人都可以很优秀
剧情再现
“我要上培训班。”夏欢欢是个文艺小才女。原本是班长的她,因数学成绩倒数,被同学嘲笑,班长改选时也落选。被伤自尊的她,主动要求上补习班,要把落后的数学补上来。但数学成绩有起色后,英语和语文又落后了。欢欢的补习班越来越多,渐渐变得不堪重负,连原本的文艺特长也无力顾及。
分析支招
追求优秀,无可厚非,但何为优秀,却值得探讨。
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过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至少存在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等。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需要用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不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而是花心思去探索自己的学习风格;不盲目与他人比较,而是花时间去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优秀,而这种优秀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去探索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不要用弱势的部分定义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了信心,乱了心智。剧中的欢欢,遇到挫折不放弃,非常了不起。但如果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不是乱了阵脚,而是全面考量自己的优势劣势,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比如在继续发挥文艺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学业目标,她就能在挫败中依然保持自信并且从容应对。
充分了解自己的智能特点,合理用好自己的智能组合,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需要完成的功课。
远离攀比
要记得 你还有另一条腿
剧情再现
米桃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她的家庭条件和个人见识,都远不如身边的同学,唯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优异的学习成绩。米桃去欢欢家做客,看到欢欢住的、吃的、玩的都是自己无法企及的,欢欢的爸爸妈妈有钱、有文化,还有时间陪伴孩子。这一切深深地刺激着米桃,在米桃心中种下了自卑。
分析支招
米桃的感受不难理解,人生境遇、贫富的差距,不是一个孩子能轻松消化和接纳的,羡慕甚至嫉妒,自卑甚至羞愧,都是情理之中的感受。问题是,我们如何不被这样的感受压垮?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由于长时间单腿站立,肌肉痉挛,向人求助。有人帮他按摩痉挛的腿;有人伸出胳膊去支撑他;还有人安慰他要和没腿的人比,不要为痉挛的腿难过……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只站在一条腿上?你还有另一条腿啊!”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想要分享给大家的理念:不尽如人意的境遇就如同那条痉挛的腿,但我们永远要记得,自己还有另一条腿,我们可以选择不只站在一条腿上。
转换焦点,改变心境。不要一直盯着生活不如意的部分,要看见自己生活中值得骄傲的地方:米桃和父母,都凭着一股韧劲在大城市拼搏,而且做得很出色,这份不容易和了不起,就可以成为支撑米桃的底气。虽然自己以前没有见识过大城市的丰富多姿,但曾经生活过的农村乡野拥有城市所没有的纯朴和野趣,不一样的美丽却是一样的美好。这可以成为米桃和欢欢分享的礼物。把眼光放得更远,对米桃来说,未来一样宽阔和可期。当米桃在展望未来时,她也就会为当下的自己找到力量。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有一个研究: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出当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增加积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这个方法很简单,大家不妨一试。
排解压力
及时给情绪找个出口
剧情再现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颜子悠家境富裕,高期待、高要求的妈妈给他报了各种课外培训班。子悠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按照妈妈的安排去学习。渐渐地,颜子悠身体出现奇怪的症状:每次大考和比赛前,不是拉肚子就是发高烧。总之,他的身体老是在关键时刻莫名其妙地捣乱。
分析支招
我猜,有些同学的身体也被各种“魔咒”折磨着,正和子悠一样烦恼着吧。要破这个咒,得先来试着理解这爱捣乱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会说话,生病就是它的一种语言。剧中,子悠的妈妈望子成龙。面对妈妈的严厉监控,子悠难免心生不满,却无从表达、无力反抗,憋在心里的情绪便通过生病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以此来狠狠地重击无比重视自己成绩的父母。这在心理学上叫“被动攻击”。不过,你要是觉得这一切是子悠们故意为之的,那可就冤枉他们了。这一切悄悄发生在无意识层面,自己根本察觉不到,甚至会为此烦恼不已——没考好令人挫败,家长的失望更让自己“压力山大”。对于子悠们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如果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一切,强势少一点,沟通多一点,让孩子的情绪可以被表达、被理解,恐怕也就不会发生这一切了。但有同学会说,“通情达理”“不强势”是“别人家的父母”,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想办法让情绪真正流动起来。
情绪是我们内心需要的表达,它需要被我们看见,所以,我们首先要察觉它的存在,识别出它是哪一种情绪,来自哪里。然后,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比如,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主动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表达,比如父母过于强势,表达让自己感觉不安全,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不伤人不伤己”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如运动、倾诉、绘画、唱歌等等,都可以让情绪得到释放。这样一来,情绪就不再需要用生病的方式来找“存在感”了。
写 给 父 母
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
从两年前的《小欢喜》到今年的《小舍得》,教育剧之所以能火,很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家长的共鸣、反思。鸡不鸡娃、补不补课,吐槽社会压力、抱怨教育内卷,我觉得这些剧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而这,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虽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 纪伯伦的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父母和孩子该有的关系。以此分享给高三生的家长,希望大家以积极的态度和坦然的心态,陪孩子一同走过高考这一段重要的人生路。
爱而不控 把孩子当独立个体
父母爱孩子,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去爱,还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去爱,是不一样的。前者,带着想当然,以父母的感受、想法为准,不顾孩子的感受;后者,尊重孩子,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
在剧中,子悠妈妈为了争面子,让子悠在大家面前背圆周率,眼里只有得胜的急切,却忽视了孩子的尴尬。在另一部教育剧《小欢喜》中,女儿乔英子一心想读南大的航天专业,不想让女儿离开北京的妈妈却百般阻挠,完全不顾女儿的感受。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去爱,父母爱得真切,孩子却常常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所以子悠才说出“妈妈爱的是考满分的我”,乔英子才对妈妈大喊“我就是想要离开你”。
只有父母把孩子当做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尊重才可能存在,理解才可能发生,真正的爱才可能被传递和感知。
守好边界 不把孩子当“工具人”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未完成的议题、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不少父母,有了孩子后,就无意识地把孩子当作替自己实现人生的工具,却不知这是对孩子至深的伤害。剧中,欢欢妈妈和子悠妈妈是姐妹,因为家庭关系,两人一直在暗中较量,有了孩子,就把战场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一个孩子唱歌,另一个就背圆周率;一个孩子鸡娃,另一个也忘了初心加入鸡娃大军,这一切的背后是两位妈妈的焦虑。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边界,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该例外,父母原本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无权让孩子来替自己的人生还愿。如果父母边界不清,控制着孩子,让他们纠缠进父母的人生议题之中,那孩子必然苦不堪言,感受不到自主选择人生的乐趣,哪怕一切都在“爱”的名义之下。当下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上升,这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守好自己和孩子的边界,看清自己的焦虑,然后自己去应对和解决,不让孩子承接自己的焦虑,也不让孩子成为缓解自己焦虑的工具人,这样孩子才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他自己。
一个自我负责的父母,自己的人生愿望自己去实现,觉得生活不如意就自己去努力,不会对孩子说“我们家就靠你了”。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榜样,才能让孩子相信长大成人是件美好的事,哪怕走到人生困境里也依然会相信未来可期、人间值得,有力量坚持到云开雾散、雨过天晴。
在备考路上,大家有没有不知向谁述说的压力和烦恼?有什么难解的心结?欢迎文末留言,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