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我出生在湖北西部的大山里。父辈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从他们的嘴里,我听到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有抗战时期在对面山头与日本侵略者英勇鏖战的革命烈士们,有大饥荒时期带领山民们勒紧腰带努力生产的村干部们……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从小,父亲总是对我说:“好好学习,学一身本领,做一名党员,光荣!”在他看来,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于自己就是一份光荣,代表周围人对自己的肯定。带着祖辈的期盼,学生时代的我努力学习,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终于在大三那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18年5月,当援藏动员令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于是,我跟随上海市“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以专任教师的身份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初到西藏,不出所料,高原反应给了我一个实实在在的下马威。在这陌生的雪域高原,随意走两步就会气喘吁吁,感冒生病是万万不敢的,心脏和肺部情况成了自己和亲友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每当高反令我头痛欲裂时,我都会问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来到了这里?有好奇,有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更有年轻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后来,我慢慢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虽然当地和上海用的都是统编教材,但因为藏族孩子母语是藏语,学习语文有困难。刚开始学语文时,很多孩子需要先把汉语在脑中翻译成藏语,才能理解课文;学习时间长了才能直接用汉语理解。
△王德伟老师在进行教师文化布置。
于是,从“语文源自身边”的角度出发,我想了很多方法唤醒孩子们对语文的感知。课堂上,我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兴趣准备了许多拓展材料。一次假期,我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很多孩子在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在开学后的语文课上,讲解了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进而引导孩子思考古诗词的意义。
△王德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红歌会活动。
2019年5月,一年支教时间眼看就快结束了。一次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说说关于“离别”,除了“折柳”还有什么说法。一个孩子在讲解“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时说:“我们就像一桌宴席,这学期结束,王老师就回上海了,我们这桌宴席也就散了。”话音一落,教室里原本开心的氛围一下子压抑了下来。另一个坐在前排的孩子轻声说了一句:“王老师,你可不可以不回去,继续留在这里?”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也发自内心地想再陪孩子们一段时间,看着他们成长进步。于是,我主动把支教时间延长为三年。
△王德伟老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生摄影。
这两年,我带着学生去上海援建的日喀则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在实训基地参观并体验蔬果、花卉种植,藏式家具加工,现代化物流分拣等工作;带着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社区,让他们知道藏族传统的烧牛粪、打酥油、种青稞是怎么回事,听当地老人讲讲几十年来生活方式的变迁。
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中,有一项是每年带当地孩子来上海参观。2020年10月,我带着20个孩子来上海,看看上海的学校、东方明珠、洋山深水港等地方,让他们真切地体会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扶贫事业对自己家乡的影响。
△王德伟老师带领学生到上海参加研学活动。
2018年时,我曾问过一位品学兼优的初二孩子,未来想去哪里读高中?得到的回答是:想留在西藏,这样周末可以帮家里干活。2019年的上海之行,我特意多汇报了一个名额留给他。活动最后一天,孩子搭着我的肩膀说:“一定要到上海读高中,学成回来建设家乡”。2020年,他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市珠峰中学。
△王德伟老师带藏族学生在上海参加夏令营。
2021年2月,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称号。援藏两年半,我见证着日喀则的变化:学校里更多道路硬化了,市区楼变多了、路也修整好了。藏地把我留住了,我也在这里留住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赤诚,留住了自己作为党员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为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团委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