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延期满足”,前提条件:需符合这几种特质

乐乐是名3岁的小女孩,每天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乐乐妈妈觉得这与自己对孩子的细心照顾,及时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有关。

周末,乐乐妈妈和朋友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去游乐场玩。在游乐场里乐乐看到了一个玩具很喜欢,想要妈妈给她买。

家里的玩具已经足够多了,乐乐妈妈原本想要拒绝乐乐。可看到乐乐渴望的眼神,又立刻心软了。

乐乐妈妈正打算要付钱满足乐乐的想法时,朋友拉住了她:“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学会等待是控制欲望的方式,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

这样的做法被称作为“延期满足”。

这个概念也许家长并不陌生,如今也被奉为了育儿法宝。

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这种方式,但它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我们还要找到它的源头。

一、“延期满足”理论的提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延期满足”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

桌上的盘子里放着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饼干、糖果、曲奇。

并且告诉这些孩子,在他们面前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是他们可以把面前喜欢的食物全部吃掉,但却不能得到其它的奖励了;二是如果他们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就可以得到双份的食物,并且还能得到另外的一份奖励。最后的结果显示,很多孩子等待还没到5分钟,就迫不及待把食物给吃了。

仅仅只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了最后,得到了等待赢来的奖励。

在做完这次实验以后,接连又有600多名的孩子都参与了相同的实验。

18年后,研究者发现,当年参与实验并且能够“等待到最后”的孩子,相比于没有等待的孩子,不管是性格还是成绩都会更加出色一些。

根据这个有趣的实验,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孩子在五六岁时,如果能够拥有一定的“延期满足”能力,那他未来获得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一些。

二、“延期满足”的双面性

诚然,“延期满足”理论克制了家长们对孩子有求必应的行为。

例如:家长们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既想要心仪的玩具又不想放弃好吃的零食。

“二者选其一”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延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培养孩子等待的耐心,也可以让孩子更加懂得珍惜。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表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如果家长们没有“延期满足”的教育理念,一味地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欲望将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根本不懂得克制自身的欲望。

等到孩子真正进入到社会,被家长纵容惯的性格极易导致孩子在处理事务时处处碰壁,到那时一切都追悔莫及。

然而,现如今家长们把“延期满足”奉为金科玉律,有意无意地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但他们忽视了“延期满足”的内在逻辑,这反而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一个人只有首先满足了生存需要、安全感、归属感等相对基本的需求,才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自律、利他等优良品格。

而“延迟满足”给孩子带来的失落感,破环了孩子们在正常成长阶段里应有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因此,不少家长也出现了困惑,“延期满足”是否是正确的做法,又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目前,“延期满足”常常被家长们滥用、误用,以至于家长们在“坑”娃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延期满足”的误区

不考虑孩子的年龄阶段,强制套用“延期满足”

米歇尔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5岁以内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所以并不具备“延期满足”的能力;等到5岁以后,孩子“延期满足”才会逐渐进入早期的萌芽状态。

等到孩子进入到8岁,他们才真正到达了培养延期满足能力的最好时期,特别是8到13岁的孩子。

有许多家长在面对“延期满足”时往往一时心切,希望孩子立时立刻就能够学会延期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的正常需求。

例如:在孩子上学累的时候,想要妈妈的抱抱。可却因为要培养孩子的延期满足,妈妈拒绝了孩子。这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觉得妈妈不爱他了,而且这也是忽略孩子早期依恋心理的行为。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格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不仅决定了人进入社会中的处事方式,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关系的结果,特别是成年以后的恋爱关系。

因此父母训练孩子的“延期满足”不宜过于心急,最好等到合适的年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解决方法:

“延期满足”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孩子在3岁以前,你需要及时对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做出回应。

由于3岁以下的孩子对身处的世界还有不熟悉感。在这个阶段里,如果不及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经常性情绪不稳定,不具备应有的安全感。

如果在三岁的阶段,家长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安全感,那么到五岁时期,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一些延期满足的训练就不会那么困难。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父母不应该武断地对孩子采取延期满足的做法,而是应该仔细思考,判断是否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

如果父母选择延期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请告诉你的孩子你这样选择的原因。

孩子拥有对自己需求不能满足的知情权,只有明白了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四、正确的“延期满足”训练

想要训练“延期满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几种特质:

1、能清楚地向家人表达出自身的需求,不依赖哭闹的方法与家人沟通。

2、多数情况下,提出的需求都被很好地满足。

3、年龄一般超过5岁,有一定的规则理解力和接受力。

对于孩子来说,在5岁左右,孩子们对时间和自我的认知逐渐成熟,沟通也基本没有障碍。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延期满足的训练了。当然这对家长也同样提出了要求。

家长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在孩子做不到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情绪,并且愿意继续尝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例如:

第一步:家长在制定延期满足的规则时,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会有更好的奖励,没有完成就要享受的话只能得到很少甚至什么都得不到。

就拿训练孩子先吃完饭再看电视这一点来说,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速吃完午饭就可以看小猪佩奇,但是如果不吃饭的话就只能看书不能看电视了,而且下午5点之前也不能吃零食了。”

这一点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以及教会他们承担后果。

第二步:对于制定好的延期满足的规则请父母们温柔且坚定地执行。

孩子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哭闹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们拿出态度。

父母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如果因为孩子一时的哭闹而妥协,不但孩子无法学会等待和担当,更有可能加剧孩子的缺乏耐心、面对困难不敢直面的不良心态。

当然,父母们也需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机会,多去尝试,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规则,淡定的处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孩子的错误惩罚自己再用自己的负面情绪伤害孩子。

综上,“延期满足”在育儿中的确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供父母们学习。

但在实际掌握中,父母们还需要把握好分寸。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延期满足的训练也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父母们要拒绝盲目,多加甄别,相信你的爱会是孩子接受的最好教育。

标签: 孩子 乐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