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利益分配最大的不公平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最初实施职称制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业荣誉感,但是,随着职称与利益分配的紧密挂钩,职称制度早就偏离了它的价值功能。

其他行业、职业和领域我不敢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称制度已经成为利益分配的最大不公平。

首先,职称晋升,必不可少的是课题、论文。在高职院校,课题来源少之又少,僧多粥少,因此,上面分配下来的课题指标自然就成了唐僧肉,那唐僧肉谁吃呢?当然只能是领导先吃,剩下极少个别的遗漏给普通老师。

其次,作为高职一线普通老师,前面说的课题资源没有了,更要命的是基本没有从事科研的精力和平台。大量的班主任工作、课务工作量、开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各种检查评估占据日常,还哪里有精力专心科研呢?

最后,既然说没有课题,那去写论文啊。这样想法就是天真和无知。没有研究课题,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老师刚到学校的时候还能写一些论文出来,绝大部分是读研和读博的遗产。遗产用完了,就山穷水尽,高质量的论文也写不出来了。

其中最难的又是理工类老师,想说科研更不容易。

本来现在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名校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在这种科研生态环境下,逐渐失去了先发优势,与到本科院校工作的同学相比,天上地下的差别就会在不久即来体现出来。

有人说,为了职称晋升,去买论文啊,先不说买论文是违背教师职业精神和诚信的可耻行为,单就说论文价格,也是一般普通老师不愿意承受的。

一篇SCI一区的论文甚至高达10万元。你让普通老师亏本赚吆喝吗?当然,晋升高级职称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这是买卖论文市场火热的一个原因。

上面只是说了高职普通一线老师晋升职称的艰难和不公平,那为什么说职称是利益分配的最大不公平呢?

因为在高职院校,作为普通老师,没有行政职务,工资水平最主要只能靠职称晋升。如果职称长期没有提升,你的工资就基本原地踏步了,10年,甚至20年都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大的不公平既体现在职称晋升的资源分配不公,更体现在根据职称进行薪资分配的工资体系。在一些高职院校,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之间的薪资梯级差别巨大,正高比副高多10万一年不稀奇,副高比中级多6到7万。最可怜初级职称,少之又少。

但是,他们之间真的有这么大的贡献差距吗?显然不是。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老师,相邻职称级别之间的老师贡献差别并不大。高级职称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开始养生,并不一定比其他老师的贡献就大,甚至少数高级职称者贡献比中级还少。即使有大一点的贡献,也体现不出差不多10万左右的差距。

高级职称教师比低级职称收入适当高是应该的,但是通过职称这个标准来拉开收入巨大差距就显得诸多不公平了。

一般而言,工作十年以后,高职院校老师普遍不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平台的限制,不是老师个人不努力。

所以,我认为,高职院校收入分配更合理的方案是:大幅缩小职称工资差距,老师之间的工资提升更多的通过工龄和成果来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大部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职院校教师工资构成:职称工资20%+工龄工资50%+成果工资30%。你认为这样合理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