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评(诚言呈语旗下账号,独家授权发布)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前阵子,一位人在“灯塔国”,暂时回不来的朋友找我吐槽。
(真的是我朋友,不是我)
说是在家待得心态有点崩。
这倒是能理解。
因为上半年前几个月的时候,咱们也是憋得够呛。
我赶紧安慰道:稳住别浪,早晚能赢。
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心里都没底。
毕竟那边儿闹着玩似的防护工作,似乎暂时还让人看不到什么希望。
所以为了缓解他的焦虑,我又调侃了一句:那边不是各种运动挺热闹的吗,跟赶集似的,没事去凑凑热闹。
结果我这句话,正好撞枪口上了…
因为最让他受不了的,不是怕被感染。
而是“黑命贵”运动的那把火,终于烧到了像他这样,为了孩子在美国读书而漂洋过海的群体头上。
“倒霉”的大学教授
在美国,自从为了平权而进行的那场运动,变得涉及面越来越广了之后。
从形式到诉求,从情绪到态度都变得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
名人雕像被拆,“涉黑”商品被下架。
每天不是集体单膝跪地,就是各路实力派演员轮番表演“杂耍”。
就跟行为艺术似的。
但是在追求某方面正确近乎于狂热的美国,你对这种事还不能反对,更不能反抗。
于是,隔三差五的“诉求”也一直没停过。
而在这其中,显然也包括受教育权。
这看起来倒是好事,毕竟底层的教育资源一直捉襟见肘,固化了他们阶层。
但是,这项诉求却跳开了基础教育,一杆子直接杵到了高等教育上。
在各界人士纷纷表态支持非裔各种“诉求”的激励下,有位非裔学生,也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戈登·克莱因教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要求戈登·克莱因也应该站出来表个态,向非裔学生“表示表示”。
说到底,在要求更宽松的期末考试待遇之外,无非就是想让教授支持增加非裔学生的入学名额罢了。
虽然这封邮件,内容看起来跟闹着玩似的,但是这教授显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他婉拒了对方的要求后,等待他的就是非裔学生的投诉。
校方当然比他“聪明”多了,立刻将他停职。
哪怕他已经做出了公开道歉。
从高校平权,到非裔特权
国内的家长可能不太理解,那封邮件中的诉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因为在国内,考大学不都是按分数高低那么捋下来的吗。
但是在美国,高校招生是按照族裔人口比例,分别排名的。
比如占了总人口13%的黑人,就能从计划招收100人的大学中,拿到13个名额。
无论他们的第一名,比其他族裔学生的最后一名低了多少分。
而那封邮件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在这个比例上,做进一步增加罢了。
如果说非裔的学习成绩,普遍比其他族裔的学生更好,那么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入学比例,实属合情合理。
可遗憾的是,他们的整体成绩反而是最差的。
要想满足他们的要求,似乎只有扩招这么一条路可走。
但是,即便是扩招,也扩不了那么大的规模。
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从别的族裔中“挤”名额。
虽然这事没能通过,但魔幻的是,一直在为此类诉求买单的,偏偏就是成绩最好的亚裔。
亚裔细分,一笔亚裔学生的糊涂账
在亚裔学生中,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就是华裔。
所以削减亚裔的入学名额,实际上基本削的都是华裔。
按理说,亚裔学生应该联手抗议才对。
但是一方面,在“追求正确”的大方向下,你就是抗议了也没人敢声援。
另一方面,他们的核心矛盾,早就被转移到了次要方面。
在转移矛盾这方面,美国实在是玩的太溜了。
比如说在过去,“横切”的社会阶层,只有资本家和无产者。
无产者规模庞大,要是闹起来的话,手握再多的资本怕是也扛不住。
为了转移底层的矛盾,资本家们抛开生产资料的归属不谈,凭空创造出来了一个的阶层,叫“中产阶级”。
和国内的“中产阶级”,动辄就是手握三五套房不同。
在世界银行广义分类中进行界定的话,日收入高于2美元的就算中产。
所以很多所谓的中产,自己本身就穷得够呛。
但是当他们被独立划分出来了之后,规模更大的那些日入2美元以下人,就开始把矛头指向他们了。
倒也没什么别的原因,纯粹就是因为“凭什么你没我穷”。
而真正让他们贫穷的资本家,却因为平时接触不到,而被忘得一干二净。
回到亚裔学生为非裔买单的事上,矛盾其实也是这么被转移的。
笼统地说亚裔,等于把所有来自亚洲国家的人放到了一条船上。
所以现在我现在不说亚裔了,而是分成华裔、印度裔、越南裔、菲律宾裔、日裔…
而且美其名曰:增加人口稀少的少数族裔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么一来,亚裔分崩离析。
今天日裔觉得越南裔比例太高了,明天华裔又看印度裔不舒服了…
虽然他们这种窝里斗,看起来都像是在主张自己的权利。
但是关上门这么斗,根本改变不了亚裔整体受挤压的问题本质。
而且最倒霉的,恰恰是成绩最好的华裔。
但是对于那些操控着入学比例的人来说,原本集中在自己身上的矛盾,早已烟消云散。
写在最后
我不知道我的那位朋友,将来是否会带着孩子回国发展。
但是当平权成了特权,适度照顾成了逆向歧视后,谁也说不好等他的孩子能上大学时,情况会变成什么样。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单纯得多了。
高考只认分不认人,保住了学而优则仕的优良传统。
虽然考评标准仍有改进的余地,但是在中国,读书是真的能改变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