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 中共创立时期党员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延功。长江日报记者高文举 摄
付延功论文摘选:
近两年我涉足邓中夏工人运动理论研究,每有所得。在这些陈编中往往有令人百感丛生之往事,常常使我低徊久之。回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运动频仍,世事乖张,民不聊生,长夜漫漫,何时达旦。然而,就在光明与黑暗、新生与垂死正在剧烈搏战之际,在这浓重黑暗的时刻,地火运行,以邓中夏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在默默地进行着惊天动地之举。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延功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邓中夏。付延功从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义无反顾去了贵州。而今,在思政课课堂上,他仍在激情澎湃地宣讲邓中夏的事迹。
4月14日,长江日报记者与他见面时,他刚从贵州省委党校赶回,没吃午饭,奔波200多公里,风尘仆仆。在遵义医科大学工作了17年,他总是这种忙得像陀螺的状态。
大学毕业前“初识”邓中夏,择业时毅然选择遵义
2003年,付延功还是南开大学世界历史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对中共党史人物感兴趣,喜欢读革命人物传记,一篇写邓中夏的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遵义医科大学图书馆,付延功捏紧拳头,模仿文献中描述的邓中夏形象。“他演讲的时候,都是拳头挥舞的啊!非常有感染力。”付延功说,五四时期,邓中夏是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他经常去菜市场演讲,带辆小拖车,演讲时直接跳到小拖车上呼喊口号。军阀一来,就跳下小拖车,换另一个地方演讲,“像打游击一样,当时他与同学们的演讲达到1000多场”。邓中夏的青春激情感染了付延功,他开始搜集更多有关邓中夏的资料,偶像的力量在心中埋下了种子。
2003年7月,付延功面临毕业求职选择。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几个机会:一是北京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工作,一是天津市一所高校的教职,还有山西和山东省几所重点中学的校长给他打电话想招揽,付延功都拒绝了,选择了去贵阳车辆厂学校支教。
一年后,他报考了更偏僻的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那里距离付延功老家1000多公里。“从小就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一直深深吸引着我”,付延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去了心中向往的圣地。
硕士毕业论文研究邓中夏:他让我坚定自己的选择
工作几年后,付延功继续深造,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准备毕业论文前,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导师,想研究邓中夏。他的硕士论文题目为《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这篇论文从2008年开始构想,2010年才完成。
这期间,付延功在学校住了7年3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头几年,他的月工资只有600多元,跟当地餐馆服务员的收入差不多,花钱时得左思右想。而此时,他的同学们月工资基本已有五六千元。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关心他:“你在贵州过得怎么样啊?要不要调回来?”还有同学给他介绍发达地区的工作机会。
付延功总是笑着婉拒:我在贵州过得挺好的,欢迎你们来玩,请大家多多支持我的教学科研工作。他向记者解释,自己对物质生活并不在意,也不需要同学们帮助他的生活,倒是十分感谢一些在高校工作的同学给他寄来书籍,给了一些学术上的帮助。
工作之余撰写论文,一个个伏案的深夜里,付延功被邓中夏的精神深深打动。付延功说,邓中夏是北京大学毕业生,绝对的精英。毕业时,父亲给他在北洋政府找了一个薪水优厚的职位,他却坚决拒绝,因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社会,不想当官。
邓中夏的选择让付延功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说,自己没有邓中夏那么伟大,但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做到不斤斤计较,不去在意自己的得失。“如果什么都斤斤计较,我想活得也不快乐。”
革命先辈为了革命把命都搭进去了,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
如今,在遵义医科大学执教17年的付延功除担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外,还先后兼任学校党委行政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科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都压在肩头,付延功常常感觉心力交瘁。
他统计过,仅两年时间,他起草、修改的学校各类文件、公函、讲话稿、总结、会议记录等超过500份,字数近300万。长期加班,事情还是多得做不完,付延功患上颈椎病、肩周炎等职业病。他几次提出辞去行政事务,专心做教学,校领导还是以“能者多劳”为由拒绝了他。
2018年,付延功的一对龙凤胎孩子出生。教学和行政工作加上家庭事务,让他深切感到“作为一个中年人的疲惫和压力”。
这些时刻,他往往再次从邓中夏身上寻找力量。他勉励自己:革命先辈为了革命把命都搭进去了,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事情就一件一件地做吧,要做就要认真做好。”
付延功推动学校的公文上网工作,协助领导建成了公文网络系统,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公文运转效率,他还先后荣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贵州省优秀创业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遵义医科大学规定,行政部门处级干部,每个学期课时超过50节就不会给课时费了,但付延功每学期坚持给学生上课至少100节。“我内心还是喜欢教书,只要一进入课堂,看到学生,就觉得开心,感觉所有烦恼都消失了。”
4月15日下午,记者旁听了付延功上的一节思政课。课堂上,付延功激情澎湃地讲述邓中夏就义前的场景:因为邓中夏一直在高喊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往他的嘴里塞上毛巾。到最后的时刻,敌人把毛巾拔出来,问他后不后悔,“他说我这辈子没有做过任何后悔的事情,他不后悔自己的理想信念”。
付延功的硕士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邓中夏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他革命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的含义。他的事迹启迪我们人生在世必须有伟大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必须终生践行、知行合一。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意义所在。”
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