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
从古至今,老师都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因为老师的职责,是负责将已有的知识传承下去,并且引导学生去学习更深奥的知识。不过,随着时代的进程,如今的老师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利益,通常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已经很少有人耐心因材施教,忘记了自己做老师的初心。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孔子在鲁国出生,年少的涉猎甚广,因此十分的博学;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了教育事业,还为此开创了私学。他提出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打破了教育的垄断,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据悉,孔子在鲁国掌权的时候施行“仁政”,并且大力倡导教育,使得鲁国的民众的素质大为提高,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鲁国就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孔子创办的私学也备受欢迎,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个个都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天资聪颖,经过孔子点拨以后,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人。这些学生当中,有72人被后世称之为贤人,有的人还受到了诸侯国的重用,成为了各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孔子没有开创私学,并且悉心的教导他们,他们或许就很难有如此大的成就。
早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有了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场所,不过那个时候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进入学习的。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里的“庠序”指的就是学校这类场所。
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只有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给老百姓反复讲述如何做人,等到老百姓听进去以后,人们才会慢慢的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也才能够变得的和谐有序,国家才会安定。
自从孔子开创私学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私学兴起,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1901年,清朝鼓励地方兴学;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兴学得到了大力的提倡;1910年,私塾开始向近代小学靠拢。此后,随着国家的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不过,教师这个行业仍旧良莠不齐,在很多人的眼里,老师只是一个铁饭碗。时代虽然在不断朝前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唯利是图,这部分人想着办法挤进教师的队伍,早就已经将为人师表丢的远远的,也很少有老师保持初心,本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坚守岗位。
虽然,很多的老师为了评职称,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也有的老师默默的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付出,一心一意的只想着学生们,视名利于浮云。王晓琮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在普通教师的岗位上待了40多年,他至今都没有评上职称。
王晓琮在上个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14岁的时候,考上了北大的少年班,4年以后顺利毕业。接着,他凭借着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求,又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此后他开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并且一直任教至今,但是他却没有评上过职称。
他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不备课,甚至不带教材,也能够将课上的生动有趣。他主要教授的是数学课程,在大学里面,高等数学几乎是很多学科的必修课,他经常结合生活相关联的事,用通俗的语言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讲解的趣味横生,使得学生更容易听懂。
王晓琮带的学生对他赞誉有加,他的课上几乎没有逃课的学生,大家对于他的教学方式非常喜爱,他还因为朴素的作风,获得了“扫地僧”的美誉。尽管王晓琮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没有太高的职位,但是他在学生的眼中,却是最值得尊敬的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