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梅|“鸡娃”时代:探寻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道

IPP评论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教育焦虑的普遍蔓延,“鸡娃”成为流行趋势。(图源:网络)

《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和《鸡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母女间的隔空喊话,将“被鸡”之累和“反鸡”之痛毫无保留向公众敞开,而“鸡娃”和“内卷”则再次占领教育圈热榜。全民“鸡娃”的时代下,子女教育也被百姓票选为家庭主要困难之一,且投票比例达到过去5年最高点[1]。在对子女教育焦虑下,父母早早为孩子铺设教育跑道,甚至牺牲个人职业来造就孩子未来,隔代抚育下的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加入“鸡娃大军”。

从早教到大学,娃娃们也逐渐接过父母手中的激励棒,开始自我激励,力争向上进入精英大学。即使“鸡娃”和“内卷”无可避免,在这场教育战役里,最后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回归到教育宗旨问题,来探寻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道。本文尝试从这种普遍的教育焦虑感出发描述父母和孩子的压力与无奈,并探寻要如何理性期待和合理育儿。

教育焦虑的普遍蔓延:“鸡娃”成为流行趋势

赛道起跑,时间越来越早。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以下简称《报告》)中,在7090个样本中接近4成的受访家庭认为2—7岁开始对子女进行校外教育比较合适,其次22.9%家长选择11—15岁阶段[2]。如何朝着成功、稳妥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批享受教育红利的父母自有一套评判标准,他们认为校外教育的过早介入能够让孩子在兴趣特长和课外补习中领先于同龄人,教育计划要越早越好。

牺牲式陪伴让孩子和母亲都“卷”出新高度。《报告》中指出78.3%比例的家长表示已经准备好为孩子的成功牺牲个人生活,38.2%的家长放弃个人爱好,27.6%则大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个人娱乐2。在案例中也有一位清华毕业的母亲因为感慨孩子的培训教师水平有限,而辞职做全职妈妈,极为讽刺的是她的目标是将孩子送入清华[3]。

在当下少子化时代里,核心家庭的最大教育陷阱就是难以克制的过度爱顾,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关怀往往会超出范围,则让爱带有强制性和神经质[4]。而这类全职母亲的陪伴则让孩子教育带有一种“献祭般”色彩,孩子在肯定父母付出的同时,也无可避免会为此种付出而忐忑不安。

“隔代鸡娃”成为一个新趋势。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第4轮中的统计数据中,“白天孩子由谁照管”这一选项中,孩子由老人看管的占比达到30.65%。“晚上孩子由谁照管”这一项老人看管比例为25.78%,隔代抚育作为当下家庭主要的抚养模式之一。有研究人员在卧底十个“鸡娃群”中甚至发现了特殊的“隔代鸡”人群,受访的老人们表示“没办法,闺女不想努力,姑爷不上心,只能我们来督促小孙子了”;也有老人们表示“我在群里监督我闺女有没有好好向别的家长取经”[5]。

教育焦虑向娃传导,娃娃们开启“自鸡”之旅

防御“下滑”与力争“向上”已经成为所有阶层代际传递中的深刻紧张,乃至蔓延到亲子日常交流中。而这种焦虑在当父母将娃娃们鸡到牛校后,优秀的种子变成名校中的一粒沙,鸡娃们也开始自我激励。品尝到优秀带来的持久荣誉感后,娃娃们在新阶段更不敢放纵自己,开始自我要求,自我加时,甚至主动要求报辅导班[6]。看到父母在教育中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往往也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而变得更加努力,并坦言“花了家里多少钱,算不清也不想算,害怕还不起爸妈”。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命运上升”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战场上不允许退出,也难以接受失败。这个战场形式开放,由孩子和家长的持续努力来完成竞争。学生在默认的教育压力下,容易形成只注重成绩的片面学习观和注重排名的竞争观,尤其是班级圈和年级圈内过于看重超越他人,就会出现成绩攀比行为,进而衍生出在校外培训中盲目报班,过度竞争。

有家长在采访中表示“孩子今年就主动要求报补习班,同班中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就因为报了补习班,这学期成绩就进步很多”。而这并非个例,杭州政协委员对杭州小学生的课外负担进行实证调查,95.1%的学生认为课外培训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90.4%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课外培训,甚至44.6%的学生表示“即使同学都不去课外培训,自己也会参加培训”[7]。

教育焦虑下仍要合理期待和理性育儿

家长和孩子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试图获得知识总量的增长,或者通过超前学习保持同级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容易让家长和孩子的精力过度消耗在分数赛场上,无法实现个体创造性、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期待:从拔苗助长到理性育儿。

其一,当“鸡娃”无可避免,我们要注意时间和限度。有学者根据我国东部和中部5省16个城市中小学校大规模测评数据的分析,发现小学阶段中家庭投入对学生校际成绩差异的贡献度高于学校投入的贡献度[8]。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控力较为薄弱而学习的内驱力也尚未产生,这时间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合理规划学科的校内学习和校外补习时间,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课程,而非一味“抢跑”。

其二,有“望子成龙”的期待,但也能接受孩子普通的现实。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待之高,这一点无可厚非,但目标的期待不能过高过远,可以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分阶段订立和调试目标,由小目标代替大目标,由实操目标代替远景目标,同时父母也应该与孩子在目标内容上达成一致,在目标程度上尽量避免以自身或孩子的同伴来设定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其三,要让孩子自身掌握学主动权,增强其对未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如同前文所提及的“鸡娃”限度和时间,在育儿过程中家长无可避免会进入三个阶段——替孩子作出选择到支持引导孩子做出选择再到放任孩子自主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父母去帮助孩子厘定选择边界、为孩子尽可能提供全面信息,甚至协调亲子决策间的冲突。孩子经由自主选择而达成目标,往往更具成就感,对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则更有信心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芥末堆. 独家调查:“子女教育”带来的焦虑感达到五年最高点[EB/OL]. [2021-4-21]. https://www.jiemodui.com/N/123958.html.

[2]前程无忧. 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报告[R]. https://www.smartkarma.com/home/pr/前程无忧发布《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

[3]芥末堆. 海淀妈妈:从一年级开始,我的孩子没有虚度过一天[EB/OL]. [2021-04-16]. https://www.jiemodui.com/N/123863.html.

[4]安超,李强.半规制化养育与儿童的文化反叛:三个中产家庭的教育民族志[J]. 2021.20(01):43-54.

[5]搜狐新闻. 永无止境的凡尔赛,越鸡越重的焦虑感,鸡娃群里家长都在鸡什么?[EB/OL]. [2021-3-24]. https://m.k.sohu.com/d/521221015?channelId=2063.

[6]芥末堆.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EB/OL]:2021.04.07:https://www.jiemodui.com/N/123660.

[7]澎湃新闻,课外培训调查让杭州政协委员意外:九成小学生竟称“喜欢”[EB/OL]. [2018-02-1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95587.

[8]胡咏梅,元静.学校投入与家庭投入哪个更重要?——回应由《科尔曼报告》引起的关于学校与家庭作用之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1):1-25.

★ 本文作者:张若梅,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编辑:IPP传播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资创建。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微信ID:IPP-REVIEW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