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这部剧近期很火爆。上周在公司聚餐的时候,一个同事说起正在追《小舍得》,说她看得感同身受,因为剧情简直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这个同事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焦虑了。因为当地的好的公立幼儿园,是需要摇号才能进的。那段时间,她有一个月都睡不好觉。说如果孩子读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读不了好的小学,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读不了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就可能上不了高中……
同桌的宝爸宝妈们纷纷表示赞同,七嘴八舌地议论起《小舍得》来。
于是五一假期里面,我就把这部剧大致看了看。
焦虑的家长和苦不堪言的孩子们
《小舍得》的第一集,南俪的母亲买菜要买从挪威空运过来的三文鱼,就表明了这是一个发生在中产阶级家庭里的故事。
田雨岚是个典型的虎妈,对儿子子悠的学业看得很紧。子悠平日里表现得很有出息。家长会上,田雨岚也习惯了子悠被老师表扬和众位家长羡慕的眼神。
相比起来,南俪和夏君山一开始是比较开明的。他们不愿意让女儿欢欢承受太大的压力,不想把孩子逼得太紧,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一切似乎都可以这样愉快地进行下去。
南俪在孩子教育上的放松状态,终于在欢欢数学考了45分、成绩排名垫底之后转变了。
为了提升欢欢的数学成绩,南俪为孩子报了知名的课外培训机构择数,寄希望于在这里能让欢欢的成绩排名有大的飞跃。正规途径报名不成,还需要夏君山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牺牲自己的艺术追求,巴结有钱有势的土豪老板方远洋。
田雨岚这边,因为择数的数学金牌班的前八名的孩子,可以优先进入当地的知名民办初中翰林中学,所以她也费尽心力地要为子悠争取金牌班的名额。
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们马上就要小升初了。民办翰林中学在近几年异军突起,在学业成绩、重点高中的升学率等方面都比公立中学要好,所以就成为了家长们趋之若鹜的对象。
这是一辆辆教育竞赛的战车。战车上,开动车头的是焦虑的家长们,车里坐着的是学业繁重、苦不堪言的孩子们,车的目的地是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在一旁吹风造势的是那些课外培训机构……
而催动战车的根本动力在于所谓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田雨岚经常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类的话挂在嘴上。培训机构择数的招生老师,为了刺激原本在教育理念上开明松散的南俪夫妻,说的什么?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教育,成为“人上人”,就是这场教育竞赛的终极目的。
除了,驾驶这战车的大人们,很少有人会关心孩子们自己开不开心。
所以,子悠会在家长活动上哭着说:“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妈妈最在意的是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
欢欢会在雨中崩溃大哭:“是你们先不要我的……我就是一个普通小孩……”。
学霸和好孩子的代表米桃也会隐忍不住而爆发:“为什么就我要永远懂事?”
……
孩子们的班主任张雪儿老师,其实也知道夏君山和南俪原本的教育理念是健康理性的:为孩子报过多的课外培训班,给他们施加太多压力不是什么好事。风帆小学的何校长也明白,教育者要始终记得,他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流水线标准件。但是他们对家长们疯狂竞赛、培训机构制造焦虑的状况似乎也不能有什么改变。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在播放过程中,视频网站上还时不时地穿插着现实中的作业帮直播课的广告——看剧的家长们,自己也都是剧中人呢。
电视剧的最后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温情的结局。南建龙一家化解了之前的心结,又开心地通过网络“聚”在一起。南俪和田雨岚放下矛盾,携手并进,事业上有了喜人的成绩。米桃爸妈把老家的妹妹也接了来。大家的生活都一天天好起来。
但是,仔细想想,剧中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了么?
其实并没有。这些孩子将来考试和升学面临的压力,不会在这里就终止, 家长们之间的攀比也不会在这里就终止。不管主角们一家的情况如何,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家长在。教育竞赛的战车还将不停息地行驶下去……
剧播完了,我们该如何缓解焦虑呢?
如果说大环境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那么至少可以在我们家庭的层面上做一些改变,让自己和孩子不那么焦虑。
结合剧情,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面对各种课外培训机构的鼓吹和造势,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被蛊惑。
培训机构也是个庞大的产业。为了促进招生和营利,他们往往就会制造焦虑。所有这些机构的人员,与家长的交流中,贯彻的都是两个目的:孩子需要学习这门功课(或技艺),以及家长现在就应该为孩子报名。
家长们要想清楚家庭的真实情况和孩子的真实需求。销售往往就是利用了人的冲动消费的心理。在给孩子报培训班的事情上,你是不是也会冲动消费呢?你是不是不经意间就被别人植入了一些观念呢?
2.身教重于言传,与孩子一起进步。
如果你在家里摆满书,而且经常看书,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养成看书的习惯。如果你自己对音乐很感兴趣,家里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氛围,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在音乐方面熏陶出兴趣来。
孩子首先是从家庭接受教育的。陈寅恪是大师,因为他父亲陈三立就是大师。钱钟书是大师,因为他父亲钱基博就是大师。杨振宁是大师,因为他父亲杨武之就是大师……所谓家学渊源,不是一句空话。
杨武之(1896-1973),数学家,长期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杨振宁之父
成年人们,有多少人还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呢?如果你自己一年都看不了几本书,而只是在不断地督促孩子学习,会有多大的效果呢?你自己都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什么要苛求孩子呢?
成年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要想让孩子学习进步,那么还是先从自己做起吧。
3.找准孩子真正热爱的方向和天赋所在,不要盲目跟风。
剧中的欢欢不喜欢奥数,而是唱歌跳舞。家长让她学习数学就让她痛苦不堪。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和孩子恐怕不在少数。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不在那个方向,为什么一定要在那个方向逼迫她(他)呢?
人的成才是有不同类型的。爱因斯坦是成才不假,但是柴可夫斯基也有他的才华,卡夫卡也有他的才华,姚明也有他的才华,杨丽萍也有她的才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质。这个世界需要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
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盲目跟风,对孩子的成长可不是什么好事。别人家人的孩子有其擅长的地方,自己的孩子也有他擅长的地方不是吗?与其撒胡椒面,跟风报很多培训班,不如选择适合孩子的一两个方向重点突破,久久为功。这样既能够集中家庭的教育资源,也能够有比较突出的效果。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里说的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快乐教育。因为孩子能不能对一个领域持久地产生兴趣和热爱,还在于阶段性的正反馈。其实,成功更像是成功之母。假如如果孩子弹钢琴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那么他自己会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孩子练习围棋有明显的进步,那么他自己也会对围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和热爱的魔力就在于,他在这个领域的进步,可以让他忍受寂寞、长期练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一过程不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要想在任何领域突出都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一过程一定是有自驱力的,因为孩子在这个领域的不断进步能够抵消他的惰性和辛苦,支撑他长期坚持下去。
莫扎特:我每天花八个小时练琴,世人却用“天才”两个字概括了我所有的努力。
所以,家长们要着重培养的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一定他“喜欢”、让他“快乐”的那个,而是他能够不断地取得正反馈、让他产生自驱力的那个。
4.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城市公共服务,开拓学习资源。
《小舍得》剧中,米桃一家是从农村来的。米桃的智商高,数学成绩很好,但是语文科目的阅读量有限、英语口语也不好。培训机构择数在这两方面的课程要花费三万元,米桃的爸妈负担不起。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五千块钱买个电脑,一年几百块钱上个网,足可以让米桃接收到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文学、英语、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等,网络上免费的学习资源有很多。充分利用互联网,足够让孩子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海量的学习资源就在那里,就看你是否动用自己的手认真寻找了。
即便孩子爸妈不会上网,向夏老师和钟老师这样的人请教一下如何上网、如何寻找学习资源,总也是可以的。
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方面的资源。既然在一个城市工作,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不是吗?能把这些免费的资源利用好,是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了。
上海图书馆。在《小舍得》实际的拍摄地上海,其实有很多公共学习资源可以利用。
5.扭转过于功利的价值观和成功观。
剧中一个激烈的冲突点,就在于孩子们的实际感受和家长的面子。田雨岚是个好面子的人,子悠考了第四名、没受到老师重点表扬就受不了。子悠考试排名靠前,有机会进择数的金牌班,她就在家长堆里及时地炫耀孩子的成绩和自己优越感。
说来说去都是面子。就是没人问问孩子们自己是否真的开心。
可是不止是小升初,往后还有更多的面子问题在等着呢。能不能上重点高中?能不能考上北大清华或985?能不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
然而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就一切向钱看齐,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成了能不能赚钱。攀比的内容就是谁家孩子赚钱多。能赚到很多钱的,就是优秀的、成功的,教育的目的似乎就实现了。
真的要这样吗?成功的定义真的应该是这么单一的么?究竟什么才算成功呢?成为所谓的“人上人”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在这里无意于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只知道,一个社会里,有富人就必定有穷人,有人上人就必定有人下人;如果不能摆脱过于功利的价值观和成功观,那不仅自己有的罪可受,孩子也要跟着遭罪。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自己决定的,他们的成长环境也不是自己选择的。可是家长们总是希望从他们那里索取爱、感恩和面子,家长自己没实现的总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孩子身上映照出了太多家长们自己的不甘、遗憾和期望。而孩子们都是独立的生命啊,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呢?如同夏君山对南俪说的:孩子不是你咸鱼翻身的工具!
《小舍得》里面争吵、矛盾、琐碎但又不乏温情的家庭生活,就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所以它的火爆也在情理之中。电视剧虽然结束了,而平常的生活仍然要一日一日地过。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尽量实现家人之间的和解,寻找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才是我们每个看剧的人当下要做的事。
是的,我认为,只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快乐和意义,才能把我们从内卷和焦虑的大潮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