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的朋友圈,我不敢看。

作者 | 陈六月

“校长爷爷别怕,拔白头发我比你专业。”

在河南太康县,一位6岁小女孩为“校长爷爷”拔白发的视频在网络走红。

视频中的男人满头白发、神态慈祥,被称为爷爷也毫不为过。

但你恐怕想不到,这位满头白发的“校长爷爷”竟是80后,不到40岁。

他叫做张鹏程,是河南省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的校长。

作为80后,他在本要撤并的小学里,花了3年时间守护着140多个孩子。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外,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由他照顾。

为了让孩子们每顿都有肉和水果,他自费补贴孩子们的伙食费。

为了保证学校有固定的生源,他自费建造了幼儿园,而自己的家还是毛坯房。

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他就选择让自己还在读五年级的孩子住校。

因为投入在孩子和学校上,“信用卡刷到还不上”。

办公椅用了十几年,露出了浅黄色海绵。

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到处都是磨损的痕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倾尽全力地爱着这些孩子。

他说:

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他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的坚守当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张鹏程留下了,年幼的孩子们就不用小小年纪离开自己的家。

不用“跋山涉水”去县里求学,贫困的家庭也不用承担高昂的陪读费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我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路上夺路狂奔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因为生源太少被撤点。

有部分无法去城里上学的穷苦孩子,则变成了一支强大的“留守大军”。

资料显示,2016年,第一次基础摸底调查留守儿童达到了992万。

一部“留守史”,也是一部悲欢史……

留守儿童的安全与教育成了不能避免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无人管教的留守儿童,他们叛逆又孤独。

关于乡村教育,任正非就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表明:

要重视农村教育。如果他们过去有机会受到系统教育,也许就能成为精英、天才。

为了给留守儿童们光亮,他成了那个守门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被刷屏的80后“爷爷”

乡村建设的守门人

因为张鹏程的坚守,河南省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变了。

孩子们曾都到外面上学,现在却都回到了村里读书。

学生人数从当初的不到30人,增加到现在的90多人,还有50个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校所在的太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曾被国家划入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在张鹏程的采访视频中,一个小姑娘吃午餐时,舍不得吃学校发的鸡腿。

她坚持“拿回去给俺妈吃”,鸡腿对她的家庭来说已是珍贵之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旁的张鹏程知晓后,连忙对她说:

“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

这个身影并不高大,但却默默地支撑起了孩子们的生活和梦想。

自费修葺楼顶、硬化操场,建造食堂和宿舍。

他出生于此,又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反哺,去改变更多孩子的生命。

因为,他深知:

教育才是贫困地区“斩断穷根”的利器。

做到教育的公平,不只会改变这些孩子此后的人生,更会拯救一个家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脱贫攻坚路上

有人倾尽所有

曾有数据显示:

每年1700万青少年中,有近百万的211大学和准重点大学毕业生。

其中,来自大城市重点中学的考生占了很大比例。

2019年,清华大学在内地的招生3400名,而农村生源比例不足一成。

教育上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因为很多时候,连求学本身都是艰难的。

这个小男孩是云南昭通一名留守儿童,名叫王福满,年仅八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8年冬天,他在寒风中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学校参加期末考试。

到达教室后,他头上顶着穿越风雨后的雪白冰花。

他站得笔直,没有哭,也没有笑。

比起教室那端的期末考试,这路上的艰难又算什么。

王福满并不是村子里唯一一个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去上学的孩子。

村子里有好多孩子都像他一样,必须走好远的山路才可以上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两年过去了。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冰花男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家修了新房子,其他孩子们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上学。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脱贫攻坚的路上,当然离不开有人艰苦奋战在一线。

2018年,云南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曾因为一张照片火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一名80后,照片上的他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看上去足足超过了50岁。

他所负责的湾碧乡,是大姚县条件最艰苦、靠近金沙江的乡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是主力。

熬夜工作,长途跋涉,风吹日晒,思虑出路。

6年过去了。

在他身后,有更多的家庭找到了脱贫出路,更多孩子过上了宽裕的生活。

而他从一个年轻人熬成了老年人的模样。

有一类人是理想主义者,等不来光,那就自己先做蜡烛,能照亮一点就是一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好的扶贫:

扶“智”也扶“志”

在广东省佛山市,有一所叫做“国华纪念中学”的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它只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经过多重推荐、核查和考试,一旦入学,将会被重点培养。

这所学校的创建者杨国强,是一名从底层打拼上来的企业家。

从一个农民做到世界五百强,做过泥水匠及建筑包工头,房地产销售额全国第一。

幼时,他放牛种田,17岁前未穿过鞋。

念书时,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吃。

高中时,由于交不起7块钱学费,被退学一年。

幸好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他2块钱助学金,才又复学。

他形容,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2块钱“。

2002年,创办国华中学时,他拿出了2.6亿资金,而这几乎是他一半的身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迄今为止,国华中学每年日常开支超过6000万元。

每个学生,需要投入20万元培养。

对于自己的付出,他从不犹豫:

“走过来的路,令我深知知识的重要。

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只要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再多钱也愿意。”

2006年,一个来自黑龙江鹤岗的15岁男孩进入国华纪念中学学习。

他叫做王永锟。

在家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收入薄弱,姥姥逐渐病重。

他的学业也难以为继。

幸好,最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国华纪念中学。

学校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不乏教育界知名的大咖。

出生贫穷的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眼界拓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09年,王永锟毕业了。

他顺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攻一直都很兴趣的机器人研究。

2015年硕士毕业后,他创立了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2019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永锟及其家庭的命运,从此得以改变。

当年那个小男孩,忐忑不安地坐在杨叔叔对面面试。

自此之后,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有一天也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华的教育对他来说犹如宝库,为他在创业中的艰难,进入社会中的迷茫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杨国强在国华纪念中学的校碑上,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

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

这个企业家出身贫寒,却对教育情有独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2002年播下的善种。

如今,这颗种子已经改变了3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命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用诗歌教学

让26000名大山里的孩子看到光  

为了种下希望种子,人们正在前仆后继地努力着。

在人民大学读书的康瑜在大三的时候去了云南省偏远的一所小学支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学校里,校长对她说:

你知道这个小镇最后的主人是谁吗?

就是那些考不出去、留在山里的孩子。

他们现在怎么样,未来的小镇就是怎么样的。

她不得不承认这个现状:

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优等生只是少数。

更多的孩子,打架、早恋、厌学、难以沟通,家长远在天边,而老师也无可奈何。

一次下雨停课的机会,康瑜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孩子的天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一个女生因为想念已经去世的妈妈,她写下了一首诗:

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后的太阳,只照射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我会感到温暖。

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妈妈的爱,只属于我一个人,让我享受爱的味道。

这一字一句打在康瑜的内心。

她恍然大悟:

这些大山孩子从小经历了更多的贫穷、苦难、分离,所以对爱也更渴望。

而他们的渴望和愿望,在这些自由书写的诗歌里就能得到表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了支教第二年,一个名为“四级诗歌课”的课程成立了,主导者就是康瑜。

在支教结束后,她本应该出国留学。

却因为看到一个孩子写下“找到自己”这四个字,她改变了想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成立了“是光”教育机构,选择继续留在大山里。

她想通过开发课程及教师培训,为全国偏远地区3-8年级的学生,提供诗歌课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短暂的“贫”并不可怕,但是害怕的是内心永远丧失了光亮和清澈。

一首又一首小诗迸发,真诚而清澈,深情而灵性。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她相信,只要还能写诗,孩子们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干涸,未来就永远有希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为人知的学校

让孩子们有希望地活着

“贫穷”两字需要拆开来看。

“贫”只是经济上的匮乏,并不是最致命。

但是穷不一样,这代表一种精神状态。

对于贫穷来说,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学校、不为人知的奉献者们。

不仅让孩子们摆脱了贫困,还让孩子们有希望、有力量地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教育者,让大山孩子的梦想不因为贫穷而夭折。

让大山里的家庭,不因贫穷而暗淡。

善待农村教师,善待大山里的孩子,才能照亮乡村的明天。

我们相信,这个时代,会更多的张鹏程们出现。

这也会是最美的时代故事、梦想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陈六月,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