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2021年北京中招新政6日发布。“京城教育圈”第一时间为圈友梳理了今年中招政策的5大变化。
仔细对比分析2021年和2020年的中招政策,京教君发现,
今年中招新政所释放的一个重大信号,很多人并没有给予真正的关注,但这个变化很可能对北京基础教育的未来格局产生深刻的变革。
一起来看看今年中招政策原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新表述:
“严格控制跨区招生规模,继续适度压缩跨区招生计划。”
“民办高中招生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编制分区招生计划。”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可适量编制跨区招生计划并适度压缩。”
无论是中招整体意义上的严控跨区招生规模,还是首次要求民办学校编制分区计划,并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还是中外合作国际课程班第一次纳入统招模式,并明确规定,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压缩跨区招生计划。
说实话,围绕减招跨区计划这一目标,2021中招政策首次出现的新提法给人“震撼之感”,尤其是过去在跨区招生中几乎没有限制的普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民办高中。
这套政策组合拳的直接结果是,未来中招实现跨区就读的机会和途径将被不断压缩。
近年来,随着北京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调整,幼升小和小升初环节跨区的条件越来越严格,比如过去在小升初跨区比较灵活的中学名校,几乎很难进行跨区招生。
最近有人提出中考“锁区”的说法。按照现行政策,东城、西城、海淀三区之前互相锁区,其余区并不存在锁区一说。
不过,今年中招政策出炉后,跨区招生计划铁定将被压缩,预计压缩的幅度不会小。
部分圈内资深人士表示,跨区减招大概率将成为未来中招政策的一个基本趋势。
当中考生跨区变得越来越难时,对北京基础教育格局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想象空间和现实影响效应的话题。
多年来,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是北京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域,当跨区流动不断压缩时,意味着外区考生通过中考进入这些教育强区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对于这些区的考生来说,将有更多机会享受本区的优质高中教育,一定程度上说,将促进本区初中生源的集中化。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短期来看,此举或许会进一步抬高教育强区的学区房价格;从更长远的角度分析,减少流动,将会缩小不同区域的生源质量水平,促进区域优质均衡,从而降低部分教育热点区域的热度。
对于不同区域的高中校来说,限制跨区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生源流入区来说,限制跨区将会减少部分外区优秀生源的进入,从而更聚焦于本校学生的培养提升和对本区优秀生源的吸引。
对于传统的生源流出区来说,它们将能留住本区更多优秀生源,对于这些区的高中校尤其是龙头校来说,这是个利好。
而对于家长来说,对于教育的选择将更为多元,需要更为长远的规划。
过去,中考是机会较多、成本较低的跨区择校窗口期,但严控跨区后,他们如考虑跨区,就得从幼升小甚至更早进行区域选择和路径规划;
当然,未来各区教育资源更为均衡后,家门口的好学校,也将成为这些家长为孩子认真考虑的出路。
由于今年是新中考元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投向中考的考试形式和成绩构成的变化(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全科开考,中招录取总成绩660分),而对招生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关注不多。
由于中考人数的上涨,今年中招计划比去年略有增加。
2021年拟定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规模8.9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6.1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77万人,分别比去年增加1800人和1700人。
普职比和去年一样,仍继续保持在7:3的比例。
说到这儿,顺便解释一下,不少圈友都在询问普职比是否会降到传闻中的5:5。
其实,早在200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规划。
由于一直提供较为充足的普通高中学位。近年来北京市普职比一直维持在7:3左右。未来随着中考人数的增加,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估计会有所下降,但不会降到5:5的比例。
今年中招政策还首次提出,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效益,优质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当然,对于不少圈内人来说,新鲜出炉的中招政策最大的看点,可能是传闻已久的的自主招生并没有出现。这也意味着,新中考元年的中招方式仍保持基本稳定,无论是校额到校、特长生招生、集团直升等方式,大体上和去年保持一致。
文|京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