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村庄:出了26位博士,128位硕士,659位大学生,你可能去过

总的来说,读书有三大意义:一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也就是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二是“咱们读书不是为了去炫耀,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宁财神)”,也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三是“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吴兢)”,也就是能为国建功立业,因此出人头地。

古有文人对第三点讳莫如深,好像读书为了出人头地是件很羞耻的事情,但任何一个通过科举从而入仕的文人,又有几个辞官不受的?反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走上人生巅峰,虽然俗气但是不应贬低,这都是人之常情,在中国湖南省浏阳市有一个村子,全村人就以孩子考上大学有出息为重点,坚持不懈了几百年。

这个村子叫做秧田村,和中国近9成的村庄一样,它绿意盎然,两边是低扶摇摆的秧苗,菜田上一茬茬的农民结晶,房屋都很低调简单,水泥地板,木质窗框,还保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古朴而耐人寻味,不过这里也明显和中国很多的村庄不一样,他们的村委会旁边有一堵巨大的“博士墙”,上面记录着26名博士的信息。

他们还有一栋“耕读文化馆”,建于2017年,投资600多万,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湖南省仅有的村级文化馆,而馆中依然是26位博士的信息,还有128名硕士,659名大学生,甚至从明代到民国时期的220名大学生和官员的信息,也被查族谱查了出来,然后展列在里面,供人瞻仰。

不管谁看到这些辉煌的战绩,都会惊叹的发出疑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也跟本地的资源环境有关,整个浏阳来说,东有林业,西有花卉,南有炮竹,而秧田村这边的北却什么都没有,那他们想要自己富起来发展起来,除了考出去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而从700年前开始秧田村就有了将“知识改变命运”奉为真理的情况。

他们村庄大部分又姓罗,罗氏的祖训就是: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习礼仪,戒为非。所以没家每户每一个人都将读书考大学作为第一目标,与此同时村里面成立了助学基金会,用来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考取本科的大学生还会被奖励1000元,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标语口号,比如说“悦读尚学、书香秧田”。

尤其是村里面出现第一个博士生屈婷之后,这样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屈婷出生于1984年,和农村里面很多的小孩一样,她也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挣钱,而自己则由老人照顾,但是她非常努力刻苦,骨子里就有一股倔强不服输的精神,2003年她考上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此后一直读到了博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秧田村的目标又从读大学,变成了读博士,罗建植家里面甚至一下子培养出来了两个博士生——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这一条博士道路成功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大儿子罗洪涛在深圳有房有车开公司,小儿子罗洪浪定居上海是一家大企业的高官,连女儿都在美国读大学,一家人俨然已成为“人上人”。

直到现在整个村子基本遍地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过是这个“博士村”最基础的存在,他们通过一个“好读书”的文化氛围,的确将自己所在的地方带动起来了,年轻人们全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而且村子还发展起来了旅游业,路过的人们时不时就要去进去晃荡一下,感受一下那份浓厚的学习氛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的来说“博士村”的打造首先离不开一个清晰的目标,其次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氛围,再者也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勤奋的学子,然后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投入,德里克博克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这个村子之所以能有现在这样傲人的成绩,还是村庄举所有力量关注教育,注重学习,培养后代。

当然他们也还是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烦恼,那就是他们留不住这些博士生,村庄如今虽然看起来辉煌,但依然提供不出来岗位让这些人大展拳脚,乡村也不是博士生们大手一挥就能够建设起来的,所以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了外地成家立业,依然剩下了老人们留在这里,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