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竟发轫于普通小城河北保定?

一百年前的中国,封建王朝覆灭,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潮涌动,青年人渴望学习,渴求知识,建设国家。出国留学,是学习新知识和探寻真理的重要途径。相较于日本而言,当时欧美各国科技水平更高,相较于英美而言,法国等欧陆国家学费较低,加之已有华工在法国“工余求学”的成功经验,因而留法勤工俭学吸引了众多中国的青年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一般的青年。

当时中法两国的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着手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为了青年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法国工作和学习,赴法之前在国内需要学习基础法文课程和简单的工艺知识等,这样就需要开办留法预备学校。

当时,最早的留法预备机构就是1917年开办的保定高阳布里村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和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之后在两地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一共开办了十几所留法预备班(校),也使得保定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其实,保定不止这两处留法预备班,今天河北农大的前身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也曾于1920年开办留法预备班,教授法语和养蚕缫丝以及农业知识。小小的保定居然有三地留法预备班,真可谓是当年留法重镇与发轫地。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时代的必然呢?

民国初年,直隶省城已经完全迁至天津,保定不再是省城。即便如此,保定的城市地位依然不容小视,保定仍然是区域商贸集散中心,作为传统的商业中心地位不曾减弱;也是军事重镇,是北洋大军阀曹锟的大本营和陆军军官学校的所在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保定更是文教重镇,享有“学生城”的美誉,拥有多所中高等学校。保定一直有文教传统,莲池书院“可称清末全国书院之冠”,培养了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民国初年的保定不仅有赫赫有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还有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直隶高等师范学堂、直隶第二师范学堂、私立育德中学、私立同仁中学、保定公立中学等大中学校。这样优秀的文教传统和城市文化底蕴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轫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说保定的文教优势是地利,那么几位保定籍仁人志士的具体工作则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轫于保定的人和因素,也是历史的巧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保定高阳籍李石曾是这场留法运动的最早和最直接推动者,其早年留学法国,学习生物和哲学,对大豆颇有研究,并在法国开办豆腐工厂,提出勤工俭学思想。他创立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推动全国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17年,李石曾与同乡好友段子均商定在段的家乡高阳布里村创办留法工艺学校,从此有了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巧合。更加巧合的是,同样是保定高阳人的保定育德中学校长王国光支持留法勤工俭学,于是邀请李石曾等人来育德宣传留法勤工俭学,这样也就诞生了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育德中学留法班的工艺教师也是一位保定籍人士,那便是保定完县的刘仙洲,其中学毕业于育德中学,大学毕业于香港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布里村和育德中学发轫的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仅有青年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归来报效祖国,更有青年接受先进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革命者乃至后来的建设者。其中,有一对青年夫妇和保定颇有缘分,一位就是保定清苑人张若名,在法取得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留法女博士,她的先生直隶大名人杨堃,则是求学于保定直隶农业专门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关于保定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联系以及故事还有很多,本文只是抛砖引玉。

市井小民,岁风润物,码字不易,浅薄粗鄙,博君一笑,若能一思,不胜欣喜。

2021年3月14日

Note: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意侵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