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粟蒋)离开母校四十多年,尽管世事变幻,时过境迁。即将迈入老年人的行列的我,对母校那份眷恋与不舍却与日愈增,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时时在脑海里一幕幕重现。
母校傍山而建,原本是一座荒无人烟的山头,茅草丛生,人迹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口剧增,因小学所在地容不下更多的学生,那时候三个大队将初中建在我们黄金洞,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七年级,两百多个学生挤在几间破旧不堪的民房里已是人满为患,况且那房子还是旧社会地主家的,解放后将房子缴公暂做教室,解决了学校无舍的困境。
后来根据形势需要,学区决定将初中迁至伍子冲,父辈们自力更生建了两间极其简陋的教室和几间教师宿舍,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我十二岁到伍子冲读初中,两年初中学业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刚踏入倾慕已久的新学校,不禁傻了眼,现实跟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展现在眼前的除了两间土木结构的瓦房,一切配套设施全无。内心里除了徒添几份失落与无奈,也只能黙黙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新的学校,新的起点,尽管学校的环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但我们这一批来自三个大队的三十多名同学还是满腔热情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命运,最起码我们比父辈们要强了许多。有书可读,不至于成为“净眼瞎!”
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初中两个班八十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周抽出四节劳动课,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硬是用稚嫩的肩膀和双手,发扬愚公移山的大无畏精神,硬生生将一座山头削平,填了一道深谷,建起了球场和操场坪,学校逐渐初具规模,同学们有了追逐嬉戏的场所。
两年的初中生活一闪而过,在我们即将毕业离校那一时刻,同学们抱头哭成一团。回首过去,有苦亦有甜,忘不了挖山填沟的火热场景,忘不了你追我赶互相鼓励的同学情,忘不了老师们对我们的精心培育与教诲。学校在我们手上变了样,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付出和成果。分别在即,一切尽在不言中,,,,
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两鬓染霜的我重游母校,心里感概万千。母校已易主,墙倒屋斜,荒草丛生,一派荒凉,黙黙站在斑迹剥离的大门前,心里陡生酸楚,母校早已人去楼空,久久注视校门上方的黄泥洞联校几个大字,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有着恋旧情结的我,见到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母校破落在这样,心里百感交集,除了不舍和无奈,也只好一步一回头告别了母校。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回首往事,告诫后人,四十多年与现在已今非昔比,无论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桌椅板凳一应俱全,每天校车接送,可曾想过我们这一辈是怎样从那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我们况且都没有理由去抱怨那个年代,你们可曾知道?我那时候是清晨去放牛,急三忙四拿几个红薯边跑边吃,生怕迟到,早餐中餐仅用几个红薯充饥,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放学饿得走路都无力,一年回季无论春夏秋冬都是赤脚上学。因此尔辈更无任何理由不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