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
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全国首届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
于漪简介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来看看于漪老师是如何理解的
“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
22岁毕业后刚开始当老师,她给学生讲解“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她对学生说,“下里巴人就是通俗的,而阳春白雪是高雅的。”后来于漪读宋玉《答楚王问》,才发现自己教的不准确。“有客到楚国都城郢唱《下里》、《巴人》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到《阳春》、《白雪》两首曲子的时候,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属而和者数人而已,因此曲弥高和弥寡……”时至今日,于漪还记得当年的“治学不精”,她用这件事情来告诫自己,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还有一次,于漪批改作文,对面坐着一位语文老教师。“他看着我写睡着了的‘着’字,羊字头下面一个‘目’,我把羊字头断下来了。他对我说,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做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于漪从此谨记在心。为了把语文教好,她决心拜众人为师,以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教研组开会,她都拿本子记,别人思考问题有精彩之处,她就用心听,认真记。还有一把尺子,她用来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完,于漪都有“教后”,她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和自己备课的不足,用以发现备课的漏洞,从而掌握教与学的规律。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有水平?于漪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于漪甚至还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为什么?因为一个“还珠格格”就把初中女生全部打倒了,周杰伦起码打倒了百分之八十的高中女孩子。于是,于漪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于漪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于漪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于漪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在于漪看来,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
“不”是最没有力量的。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于漪不会对学生说“你怎么不行”,而是精心地指导,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好、才能行”。于漪坚持:教育学生要多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养料。“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教师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
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仿佛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课文虽然一样,但面对的学生总有不同,就要认真备课。”这句话影响了陆一的一生。
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这与现在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一致,获得全国认可。
“学生是可变的X,
老师的任务
是用敏锐的眼光
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也正因如此,于漪被评为了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秘密在于抓住班级里的“小干部”,引导大家传帮带互相学习。教材跟不上就学《共产党宣言》,这样在高考中大获全胜。
于漪认为,课堂不是教师锻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她反对教师“一言堂”,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而且老师不是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对于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教育中的“抢跑”现象,于漪感到很不安。她认为,那些超前学习赚的是家长的钱,害的是孩子的青春。“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学习能够解决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于漪说。
“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是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所有年轻教师来我家请我给他们的新书作序,我从不拒绝。现在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要出头,真是不容易啊,我们要拉他们一把。”于漪说。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
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全部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于漪老师寄语
前文中,我们学习了于漪的事迹,了解了于漪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
我们在向她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回到自身,审视自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看看于漪老师本人怎么说。
01
教育就是滴灌生命之魂
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譬如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读、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的“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以这样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做教书匠,不花费太多的力气几乎都可以做到,而做一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灵魂工程师,那就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需要用心血去浇灌。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任课教师应精心探讨、着力研究的课题。
02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下禁止令,管头管脚。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在关键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首要在“发现”上下功夫。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
尤其是要锻炼自己的眼力,要有敏锐的目光,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长处,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较多的学生,他们也有成长向上的闪光点,窥见他们心中的那“一角”,肯定,激励,引导,他们对我会报以灿烂的笑容,“笑”的音符也会在我心弦中弹奏。有眼力就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撇一撇嘴,脸上掠过一丝笑意,目光中突然出现某种异彩,这些细微的表情、动作瞬息即消逝,如果能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真实想法,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在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03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我在学校里担任过各种角色,我觉得最难的莫过于上课。学校里每节课上得有质量,学校教育就天下无敌,但是把每节课上好谈何容易。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好学。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最后,我们以于漪老师的25条语录作结。
于漪教育语录
1.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2. 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3.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4. 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5.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6. 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做人。
7.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8.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教了一辈子的课,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
9. 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兴奋吗?
10. 教师要有自信力,建立自己的教学人生。
11. 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12.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向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美好情操的种子,这样,这个孩子才能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既懂得做人的底线、有追求的目标,又有生存的本领。我想,这就是一名好老师应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
13. 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所拥有的财富不是绝对挂钩的,关键取决于你对自己工作价值的理解和热爱。
14. 在这个物质需求不断放大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精神上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物质待遇不需要保障,但是,不能过于追求金钱,如果人和钱之间画上等号,失去的就是精神,就是灵魂,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学生对学科感兴趣了,对学习有追求了。我一直以为学生的成长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15. 如果教育不追求德性与智性的统一,就是残缺的教育形态。难道,我们要培养的是只有好成绩但自私自利的学生吗?一些学校的口号和标语让人心惊肉跳,让人心寒,什么“眼睛一睁就是竞争”“现在不吃苦以后就抢不到别人的饭碗”,这哪里还有和谐友善,对这种错误的口号,这种伤害学生心灵的理念,教师一定要有批判精神。
16. 你要做到的就是“艺高胆大”。你把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点、整体框架、来龙去脉都吃透,怎么教都可以把学生教好。
17. 教师提问的角度、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被你触动。
18. 把讲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之后背下来,再口语化。也就是把极其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成不那么规范的口头语言。每天,我脑子像过电影一样,把课堂上要讲的话规范化,力求做到出口成章。
19. 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关键是“目中有人”,一定要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用心,也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
20.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21. 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22.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基。为人师者, 当智如泉涌。为人师者, 思想当永远年轻。为人师者, 当为人之模范。为人师者, 当善读好书。选择了当教师, 就选择了高尚 。
23. 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
24. 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25. 教育无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是礼物,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
文章来源:腾讯文化
图片来源:DE未来训练营
明教育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