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确有不少人认为读书没有。这是无奈的现实。
前不久流传着两个段子。
在工地上干活的父亲含泪对大学毕业的儿子说:“早知道,你一个月才3000元,就不让你读大学了!早点跟我干,一个月至少也有七八千,勤快点1万多,不是什么问题。”
某研究生毕业,上班第一天的路上捡到工地干活的工人工资条,最低的8000多,最高的1.7万。而他自己的月薪只有四千。这位研究生仰天长叹!
我是我们家读书最多的人,姐姐和表妹只读了中专,但是,如今从商的姐姐和表妹年收入是我的十倍之上。故乡人,甚至包括亲人对姐姐和表妹都是满满的崇拜之情,对我则是可怜中带着可叹。
有一天,在饭桌上,喝了点小酒的表弟说:“我崇拜两个姐姐,一年就能赚那么多,真是女中豪杰!哥,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所以,我的儿子在读书方面,我没有任何要求。”
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某些人群中产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但是,个人觉得,我们真的不能怪他们。那么,怪谁呢?是什么导致今天的状况呢?个人以为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年下滑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逐年下滑,除了扩招导致供过于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学质量太低,不少学生大学四年就是混过来的,玩过来的。说得难听点,这些大学生,除了那张文凭,其真实的综合素养跟高中毕业没有本质区别。不少用人单位常常抱怨,大学毕业生几乎什么都不会,要上岗,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他们当然什么都不会,因为他们大学四年是虚度年华。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逐年下滑,某些高校要负责任。这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够严格,对大学生混日子,虚度年华缺少教育与管理,这是高校的不作为。
很多高校老师为了让学生不挂科(即不及格),会在考前一周给学生划范围,甚至划重点。如此一来,某些学生平时根本不用上课,考前根据老师划的范围和重点突击一下,就能及格。我不知道为什么某些高校老师如此担心学生挂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的现象。但是,这是妥妥的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外,某些高校设置了一些根本无法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读硕士、博士,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比如我上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本是为中等师范培养师资的,但是,那时中师已经取消,或者升级为专科学校,而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是硕士学历。这样一来,我们全班28名教育学毕业生就只能考研考博了,去找工作的基本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语文好的教小学或初中语文,数学好的教小学或初中数学,还有的去公司做销售,甚至去旅游公司当导游。
二、中小学的过度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某教授声称,大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往往是因为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的过度教学造成的。教授说的过度教学指的是过于激烈,压力过大的应试教育磨掉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无穷尽的刷题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对读书的兴趣。
个人以为,这位教授说得很有道理。很多大学同学都说,因为高中学得太累了,所以大学自然要放松。我也能看得出,这是事实。中学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掏空了学生的精力和继续学习的兴致。
另外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过度教学还导致很多中学生除了刷题,其余的素养几乎都没有得到培养,如做人的情商等等。这些只会做题的中学生,在大学里再混四年,他们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是他们拥有的素养仍然是刷题,其余素养基本没有——真正的书呆子而已,或者说当代孔乙己。
三、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不够
很多公司,很多单位并不需要大学生,初中毕业就完全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公司和单位的知识化程度低,不需要有专业素养的大学生。
虽然,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的知识化程度还不够,提供不了那么多知识型岗位。一言蔽之,我们的经济体并不需要那么多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研究生。
当下的读书无用论要消除,一要问责高校,二要问责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三要提升经济体的知识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