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低、学历不高,底层孩子究竟该怎样突围?我总结了2个心得

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我有一个发小,从小学习优异,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高考那年考上了一本高校,这在当时二本都比较稀少的乡下,算是非常优秀的。

然而大学毕业几年后,她却回老家相亲并结婚了,偏偏嫁的老公学历还不高,高中就早早辍学在外面打工,村里人都笑话她,“书都白读了”。

乡民说话直接粗暴,不可谓不伤人,却也道出了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价值观:

如果多年苦读换来的一纸文凭不能改变自身所处的阶层,无法换来一份安稳生活的保障,那么读书就是无用的。

换言之,如果教育不能改变命运,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白花了父母的血汗钱。

这种想法显然是非常世俗且功利的,然而,我却无法找到更有力的理由去驳斥他们的观点,只能默默为发小的命运而感叹,总觉得她可以更好,而且应该更好。

在感慨的同时,我也时常困惑,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最近,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书名是—《我的二本学生》。

在很多人眼里,真正的高校至少得是211或者985,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家庭的普通孩子而言,他们最终的归宿,是那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尤其那些来自农村家庭以及城市底层的孩子。

这些孩子从小勤学苦读十二年,好不容易才考上了大学,很可能是家族里唯一的大学生,是全村的希望......年轻的他们,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其实并不起眼。四年大学换来的一纸文凭,并不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不过,在校园时期,这种分化还不明显。然而,当潮水退去,就能看出来究竟谁在裸泳。

环境、出身、资源这些看似抽象到与学业毫无关系的元素,其实就像一根隐秘的线,左右着他们的选择和命运。

正如此书作者黄灯所说,这是由他们来路注定的一场必然。

黄灯是广东F学院的一名中文教师,职业的便利使得她有机会通过学生平时的作文,走进二本学生的内心,无意中打开了一个了解这个群体背后的隐匿切口。而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此前内心的诸多困惑也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底层家庭的孩子,考上名校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底层家庭的孩子在职场中,总是容易成为“小透明”?

为什么明明他们很努力,却在社会中总是走得跌跌撞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3点原因:

01.自我认知不清晰,没有职业规划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农村贫寒家庭以及城市底层的孩子经过了十几年的勤学苦读,终于考进大学后,却很快丧失了目标,甚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对于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处在象牙塔里的他们,感受并不强烈。

一方面纵然是大学校园环境安逸所致,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认知的模糊和匮乏,在他们过去的人生中,太缺乏对兴趣和个人能力的发现与探索。

在我的记忆中,许多出身农村的80后、90后,从小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兴趣班,家长也普遍缺乏培养孩子特长的意识。

而在城市底层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即便经济实力比农村家庭好一些,但因为无力顾及,这些孩子也没有太多机会接受书本教育之外的引导。

石磊出身于广东某小城,父母经营小生意,虽说自幼不愁吃穿,但由于双亲工作繁忙,也并未给予吴磊学业和求职上的指引。

大学四年,吴磊一直过得懵懵懂懂,直到大四快毕业,他才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一份工作。辗转四年,换了六家单位,并没有获得任何确定性的东西。

吴磊意识到仅仅依附一个二本文凭,很难在大城市争得一席之地,他给自己制定了最后一条路,回家考公务员,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考上了老家某体制内单位,结束漂泊。

在经历了残酷现实的暴击后,吴磊最终听从父辈召唤,选择了一种最为常规的活法,回老家,进体制,结婚生子。

也许,这并不是他最初渴望的生活,但对于出身平凡的孩子来说,从一开始就缺失的必要教育和引导,关键期又没有及时迎头赶上和补足,最终一步步落后于人,注定在此后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二十岁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孩子却不知即将面临的,是汪洋大海的波涛,沉湎于象牙塔里安然享受青春,不去努力学习,不去做职业规划,天真地以为,年轻就是资本,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02.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却又不愿妥协

黄灯老师在书里讲了自己的一个学生,吴智勇,他曾是班里的班长,深受同学信任,能够在学生时期成为令人信任的班干,说明吴智勇的品行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是不错的。然而,他的职场生涯却充满无尽的坎坷。

大学毕业后,吴智勇进了一家社工机构工作,但这家单位收入极低。

后来,黄灯老师关照学生,把他推荐进了一家发达城市的体制内单位。然而,没多久,吴智勇就因为不适应体制内的条条框框,选择了放弃这份铁饭碗,再次回到社工机构,并继续干了好几年。

吴智勇喜欢社工机构的简单、纯粹的工作环境,然而却迫于生存的压力,最终换到了美容行业,成为了一名培训师,但他过于耿直的性格,还是无法接受这个行业的虚浮,最终选择了放弃。

结婚生子后,面对看得见的压力和生活困境,吴智勇开始和哥哥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店,但利润微薄,尽管苦心经营,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吴智勇就是典型的没有及早认清社会现实,不愿意对生活妥协的真实案例,然而这种不妥协的结果,直接作用到个人生存和命运的结果上,便是看得见的漂泊、各种不确定...以及和同龄人肉眼可见的差距。

相反,另一名学生,曾刚,曾经也是班里的班长,在校时,他的身上就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读书期间,曾刚口头表达能力强,也愿意和人交往,比较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和老师相处得不错。

毕业后,曾刚进入了一家银行工作,很快就在工作中取得不错成绩,后面成家立业,在广州买房立足,一路顺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曾刚和吴智勇都来自农村家庭,也都曾在学生时期担任过班长职务,但他们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曾刚能够及早认清并认同社会现实规则,能够适应社会现实,而吴智勇却只愿意待在与世无争的理想桃源,拒绝融入复杂诡谲的市场利益争斗之中。

所以,两人在处世态度上的根本差别,决定了前者能最快、最直接地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从而获得世俗社会的成功以及认可,而后者却一路磕磕绊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撞得头破血流。

然而,像曾刚这类底层出身的孩子,毕业后能够在职场中混得如鱼得水的并不多,多数还是像吴智勇那般有着拙朴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理解很单纯,这种价值观虽说并无对错,但行走于如今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并不会因此有更多坦途。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曾经也像吴智勇那般单纯、质朴和理想呢?

03.缺乏来自家庭的扶持,自身综合竞争力弱

尽管我们奋力强调个体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什么年代,个人命运原本就和自己的家庭、家族脱离不了干系。

柳鸿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乡镇,父母经商,家里经济条件优越。她的家人,非常注重对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家境富裕,柳鸿自小接受了不错的教育,口才出众,曾经是学校的最佳辩手。

家人还很注重培养柳鸿的社交能力。自柳鸿进大学开始,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带她去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毕业后,又常常被家人带着参加高档饭局,增加见识,穿着打扮上也在家人的引导下,走成熟气质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种刻意的社会化培养下,柳鸿很快就掌握了应付社交场合的能力,社交能力迅速提升。底层同龄人普遍存在的社交障碍和恐惧,她都没有。

工作上,得益于家里的人脉资源,柳鸿毕业后不需要自己找工作就能进很好的单位,加上她能言善辩,形象气质佳,又能妥善应对职场中的各种应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正是许多底层出身的孩子最大的短板。

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得柳鸿的职业生涯一路顺风顺水,总是能得到贵人相助,很快就在大城市立足。

毕业短短几年,不到30岁的她,在广州最核心地段拥有三套住房,并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工作和财务都实现了充分的自由。

客观来说,和大城市的高知家庭相比,柳鸿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光环,但和她的同学相比,家人的有意识栽培,关键时刻借助人脉创造的机会,都成为她此后走向社会的起点。

而她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很多同龄人无法企及的。

然而,柳鸿这样的案例,在众多的农村和城市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中,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读书、考试、求职、工作。他们很少有探索兴趣的条件,家人也缺乏对孩子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意识。

这些孩子的父母简单地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考试得高分,就能确保孩子在毕业后拥有灿烂的未来和稳稳的幸福。

却不知,社会早已发生巨变,社会的复杂已经超过他们的想象,远远不是那些拙朴勤奋、思想单纯的孩子能适应和应付得了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话说回来,面对家庭、资源、环境的诸多限制,底层家庭出身的普通孩子,难道就没有突围的机会了吗?出身难道就真的定了终身吗?

当然不是,以上说的这3个原因,部分我们可以改变,部分不能改变。比如,家庭出身以及由此带来的人脉和资源优势,都是我们无法决定,也无力改变的。

但也别忘了,个体的努力依然不容忽视,更何况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留给普通人的机会依然不少。 分享2个建议:

01.关键期努力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这里得牺牲下斌哥。他和我一样,都出身于很普通的家庭,虽然是90后,但在早期,家里并没有条件去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优势。

据斌哥告诉我,上大学以前,他一直就是班上最不起眼的学生,没拿回过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也从来没当过班干部。甚至还有过非常叛逆的阶段,比如沉迷游戏、早恋、斗殴等等。经常对上学提不起劲,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

直到上了大学后,才开始改变。

大一开学后,他积极竞选班干,后来当上了班级团支书;大二的时候,又成为了一名校干,是一个校级组织的负责人,整个大学期间,他拿到了并多次拿到优秀班干和校干的荣誉。

利用课余时间,他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这些经历都有效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二暑假,他还呼吁了几个高中同学和他一起在老家办培训班,做得非常成功,小县城的许多家长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从那时开始,他发现自己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并将自己今后的求职方向定位在教育行业。

大四毕业后,拗不过家人劝说,他通过考试进入了体制,但他没有忘记心中的教育梦想。在体制工作的那两年,他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做家教,做公考辅导,不断积攒实践经验。

15年年底,他应聘上了一家全国排名领先的教育机构,后来,他放弃了编制,选择投身教育行业,和他同一批进去的人,要么是研究生,要么是名校博士,只有他的学历是普通本科。在这家机构工作三年后,他选择放弃培训师的高薪工作,辞职创立自己的教育品牌。

客观来讲,斌哥的起点也不高,只是普通二本毕业,但他抓住了人生的关键期,在学业压力相对比较小,环境宽松的大学阶段,一直积极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最终明确了今后的职业方向,“曲线救国”的那两年,利用下班后时间持续锻炼和精进,所以当机会来临时,他稳稳地抓住了。

因此,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即便早期教育落后同龄人也不用过于担心,四年大学就是我们最好的重生时期。

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去学习、探索、实践,一定可以明确自己的热情并建立优势能力,避免毕业后的兜兜转转和走弯路,乃至迎来人生的翻盘。

2.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才有机会突围

我有一个自媒体朋友,95后, 毕业于一所不知名本科院校,刚进入职场那两年,她负责运营公司的新媒体账号,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勤于思考,做事靠谱,深得领导信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月薪3000的工作,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她还运营了自己的公众号,找选题,勤奋写文,不懂写作技巧,她就报课学习,没有素材,她就去大量读书,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

最终,仅仅在工作的第二年,她就通过公众号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后来果断辞职全职做自媒体。现在,她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公众号运营、自媒体运营、网课、付费社群、培训、图书等全面开花,月收入早已突破了5W。年仅25岁的她,就已经走到了令同龄人仰望的位置。

和那些211、985的天之骄子们比起来,我的这位朋友学历极其普通,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名校学历只能说明一个人有着很强的应试能力,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命运。

所以,对于底层出身的年轻人来说,一定要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保持爱学习的劲头,才会有更多的突破与可能。

我自己,其实也是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但如今,无意之中,也渐渐活成了许多人羡慕的样子。

从17年回到小城,我几乎一直都是自由职业的状态,因为读书写作,也算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活。但我很清楚,这并非得益于我的学历和出身,甚至因为贫穷造成的短视,我曾经在报考大学时,为了省几千块钱,放弃了一所省内排名前三的高校,最终沦落到一所普通的工科学校。

在我的求学生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都是班里的好学生,然而高考巨大的应试压力,并因此造成内心的挫伤,磨灭了我对学习的热情,这种状态延续到了大学,整个大学时期,我都在自我放逐,并没有像斌哥那样,抓住时机完成对自我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探索。

所以,和他不一样,在职场初期,我是经过了一段曲折的探索和试炼的。那两年,我有过自信从容,但更多的是迷茫,经常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想努力,却总感觉自己踩在了一团棉花上,脚下轻飘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一方面是因为出身底层,父母虽然重视教育,但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引导我在报考、求学、求职等人生关键路口理性权衡,做出最优选择,以避免掉入不必要的坑,走不必要的弯路。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的天真,对社会缺乏清醒认知,没有抓住大学那段时间完成自我探索,直接导致进入社会后的无所适从。

但庆幸的是,这几年在慢慢变好,主要就是得益于我即便回到小城,即便有了婚姻和家庭,也始终都在坚持阅读和学习。

读书写作这条路,虽然并没有让我在短期内暴富,但确实给予了我选择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我相信,未来它将会继续为我的人生赋能,带领我触摸到人生更多可能。

对于我们这些出身底层的年轻人而言,持续学习,或许正是实现命运突围的最佳靠谱路径。

这本引人深思的《我的二本学生》推荐给你。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