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报班”的板子,该不该打在“鸡娃”的父母屁股上?

据北京青年报,11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并发布由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文件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理性选择。

关于“理性”选择,王堂堂听到过一位创投圈人士的意见。该大佬认为,个体的理性和群体的理性是两回事。大家连吃个早饭都要理性选择一下油条和烧饼谁更划算,那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非理性”的事情呢?

原因就是,很多人以为,个人会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理性”地限制个人行为。比如说,杰克马觉得自己挣的钱太多,会伤害整体的公平,于是,他理性地选择——不挣钱。某个化工厂觉得自己排污会损害环境,于是选择关门大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描述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差异的趋势,有一个术语,叫“公用地悲剧”。

196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公用地悲剧》一文,作者加勒特·哈丁总结设想,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用地,每个牧民大小取决于其放牧的牲畜数量,一旦牧民的放牧数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耗尽,而牲畜因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就只能挤少量的奶,倘若更多的牲畜加入到拥挤的草地上,结果便是草地毁坏,牧民无法从放牧中得到更高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用地悲剧”。

也就是说,每一个理性的个体,都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几乎势必带来群体的非理性,在教育上,这个非理性可以叫做“内卷”。但是,没有人会因为要保护公共草场而“理性”地选择把自己家的羊饿死,把邻居家的羊喂肥。

要完一起完,要卷一起卷,要补课就争先恐后补课。

哪个个体又是“不理性”的呢?

在明知“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分层”这一残酷的事实之下,每个还操心孩子前途的家长,每天都在做着一个梦:别人家的孩子全去玩耍,咱家孩子一个人补习,最后,别人家的孩子上技校,咱家的上清华。

按照博弈的角度,就是:都希望限制对手,都希望强化本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一个“群体理性”的问题,不是“个体理性”的问题。个体很理性:别人补了咱娃不补,那是等着被“分层”。

那么结论也就出来了。课外报班不理性的问题,是一种群体的、制度性的不理性。倡导个体理性是没有用的,除非个体之间不存在博弈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不理性报班”这个过错一定要打板子的话,打在家长屁股上,还真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