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们知道,记忆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对处在读书年龄的孩子来说,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在学习道路上无疑要比一般人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也更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而小学阶段恰恰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重要阶段,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的记忆力应该很理想。事实果真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吗?环顾我们四周,我们会发现,有不少孩子的记忆力之差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有时就连一首简单的古诗词,都几乎成为孩子一道难以逾越的记忆障碍。记忆力不好,自然就影响到了学习效果。
不能说那些孩子不努力,也不能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上心,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了解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只是凭借着固有经验来指导孩子。
一旦缺失了科学教育的根基,在教育孩子上必然会出现种种不到位或偏差的问题。往轻了去说,是耽误了孩子;往重了去说,是严重误导了孩子。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小学生记忆力发展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去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发挥孩子的记忆潜能呢?
01 揭开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特点的6个真相
真相一:从无意识的机械记忆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理解记忆
与学龄前孩子相比,小学生的记忆力有了较大的整体性提高,他们开始逐步转向记住信息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像学龄前孩子那样侧重于记住信息的精确细节。
从小学3年级开始,有意识的记忆开始逐渐占据主导位置,理解记忆逐渐增加。就以让孩子背一首古诗词为例,学龄前孩子更多的是机械记忆,不可能指望那么小的孩子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而到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大多是在主动理解或被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古诗词的。对家长来说,需要改变在幼儿期间养成的让孩子死记硬背的做法,转为以理解记忆为主的记忆模式。
真相二:记忆容量和记忆广度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记忆容量主要是指人在短时间内能记住多少东西。小学生的记忆容量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
另有研究显示7岁孩子的记忆广度已经增加到5个数字。从脑科学知识来看,成人的记忆广度是7±2个组块。这说明,到了7岁的孩子,其记忆广度也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总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是记忆容量还是记忆广度,都接近成人的水平,已经具有挖掘记忆的潜力。
真相三:孩子逐渐学会使用分类、组块的复述记忆法
所谓复述记忆法,是指不断地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从而促进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直到记住为止。这招在学龄前孩子群体中普遍存在。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复述记忆法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变化。
我们先来看小学低年级孩子,他们还和学龄前一样,习惯于使用简单的复述记忆法,比如在背诵古诗词或课文时,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达成记忆效果。
我们再来看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聚类”复述法,而且把这种方法已经变成一种下意识的举动了。比如,他们记忆爸爸妈妈的一长串电话号码时,肯定不会像学龄前那样一个一个数字硬生生地背下来,而是把电话号码分成若干个组块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更为高阶的记忆法。
真相四: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孩子就已懂得使用“组织记忆法”了
所谓组织记忆法,是指发现信息之间特定的、有意义的联系,然后对信息进行组织和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组织记忆法一般包括列提纲、画图和做表格等方法。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已懂得使用“组织记忆法”,到了高年级的孩子,更是能自发地运用“组织记忆方法”了。这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在记忆法上迈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真相五:中高年级的孩子会使用精细加工的记忆方法
理解后记忆显然要比死记硬背更加有效,记忆效果也更持久。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仍然以机械记忆为主,理解记忆为辅。等到孩子到了中高年级的时候,在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后,孩子能在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会使用精细加工的记忆方法。
真相六:通过表象促进记忆的方法对高年级孩子确有帮助
我们先来看看表象记忆法是如何定义概念的:所谓表象记忆法,是指通过创建心理表象,如图画、场景等来促进记忆。
通过创建表象的方法,使各信息之间连接在一起,更加有利于记忆的提取,增强记忆的趣味性。
此外,相关的实验研究和实践也都表明,物体的视觉形象通常要比文字的视觉形象更容易记忆。无论如何,通过表象促进记忆的方法对高年级孩子大有帮助。
02 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的6个技巧
技巧1:不对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不过早要求孩子掌握复杂的记忆方法
根据孩子的实际记忆发展水平来提出合理的要求。低年级孩子是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的,作为家长,不仅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尊重这个事实。如果此时家长要求孩子背诵过于复杂的篇目和内容,将增加孩子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另外,过于复杂的记忆方法也不必要强求孩子提前掌握。
技巧2:使用体验式的方法教给孩子新的记忆方法
采用体验式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新的记忆方法。首先,使用举例的方式,向孩子清楚介绍各自细节;然后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记忆方法的效果,提高孩子使用记忆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技巧3:利用记忆内容之间的关系促进记忆
各个记忆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家长要让孩子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学会组织记忆法,梳理需记忆内容之间的关系。
对比。将以往掌握的内容与新的记忆资料进行对比,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比着记忆。
建构知识网络图。采用网络图的方式把各个记忆内容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技巧4:要引导孩子养成先理解后记忆的好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使用精细加工的记忆方法,注重思考,做到先理解后记忆。
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思考,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养成理解记忆的好习惯。比如,家长在引导孩子背诵古诗词时,可以先让孩子通读一下古诗词旁的注释部分,引导孩子思考一下古诗词的大致意思,再进行理解记忆,这样记忆效果就好多了。
了解记忆材料的背景知识,理解需背诵的内容。比如,让孩子背诵唐诗《将进酒》,家长就可以跟孩子一起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资料、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等等。然后再带着这些信息去理解古诗词、古文言文等对孩子来说有一定深度的记忆内容。
联想记忆。将要记忆的内容和相近、熟悉的内容进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记忆。
技巧5:借助图像,减少记忆难度
引导中高年级孩子将要记忆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画面感。创建表象,借助画面来减轻记忆难度。例如,引导低年级孩子学习生字词,就可以借助较为直观的画面感来帮助学习和记忆。
技巧6:增加记忆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增加记忆的趣味性,如使用谐音、歌诀记忆、编顺口溜记忆等等,以提高记忆效果。
结语
使用任何一种新的记忆法,是不是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不是这样。在学会记忆方法的初期,记忆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这可能会使一些家长和孩子失去了进一步尝试下去的耐心。
实际上,记忆方法的使用确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但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使用记忆方法和学习成绩的改善并不完全同步,即学习成绩的提高往往滞后于记忆方法的使用。
不同记忆方法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这是因为记忆方法的使用还涉及到孩子其它能力的发展情况,例如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等。
有研究表明,元记忆的缺失是有些孩子使用记忆方法无效、较少使用记忆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元记忆,是指人自身对记忆过程的监控,例如,关注自己记忆的过程、思考记忆过程使用的方法、评价记忆方法的使用效果等。
因为孩子并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记忆方法的效果如何,有时候会出现反复使用一些暂时没有效果的记忆方法的情况。
实践出真知,这提示着我们家长不仅需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和评价不同记忆方法的效果,还需要引导孩子总结和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记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