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能提高解题技巧,不一定能提升语感,学好语文重在大量阅读

身边的同行,当年的同学还有现在的一些学生家长,他们经常会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孩子学好语文,该怎么学?小学阶段的学生,该不该通过补课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问这种问题的人呢,他们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作文水平差强人意。

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我个人并不反对家长为孩子提供补课的机会,毕竟孩子如果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话,孩子特别迫切地需要补课,那么家长花点钱也不是不可以,这是在老师愿意为你孩子“开小灶”的前提下。

不过,家长让孩子去补课,孩子到底会经历什么?可能出了刷题还是刷题,不管是辅导班的老师是谁,他们为学生补语文的时候总会找一些相关年级可能会考的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做题目和老师的讲解题目中逐渐对相关的题型加深印象。

虽然我现在并没有为学生补课,但是据我了解,语文科目的补课,有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但却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短板”,那么必定是在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学生想要学好语文,重在进行大量的阅读,“读”就是广大学生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这是因为,不管是语文考试中解决阅读理解的内容,还是进行作文的撰写,都和学生的语感息息相关,而通过默读、诵读、带表情读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故此,很多家长所热衷的补课,有可能会提高孩子做语文题目的解题技巧,但不一定能提升孩子的语感。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学生要学好语文,重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

孩子选择课外读物很关键。

鲁迅说过,读书应该如同蜜蜂酿蜜一样,只有采过比较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如果孩子读书的时候只是选择其中的某一种文学书来读,那么孩子所学的内容就相当有限。孩子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课外书的“营养”很重要:对孩子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书籍,能够促使孩子去认字、引发孩子懂得人生道理的书籍,家长可以制造条件让孩子多去接触此类的书籍。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相信,知识面越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越强,习作水平自然也就越高。有些学生嗜书如命,他们把读书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需求,他们把读书当成生活中一种高级别的享受方式,那么这种学生在参加任何语文考试的时候会非常轻松——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毫无阻碍,写作文的时候得心应手,语文成绩自然胜人一筹。

当然,学生在选课外书也会有一些忌讳,比如不健康的书籍一定要敬而远之,因为属于糟粕范畴的课外读物不但无法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还会成为学生三观“崩盘”的背后推手。

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容小觑。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可以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潜心细读: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让孩子学着一边读一边写上自己的个性化批注。这样做的好处,其实就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外读物内容的理解。

学生还可以用第二种课外阅读的方法,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读课外书的时候让自己的脑子动起来,把白纸黑字读成一帧帧画面,文字在孩子的脑海中就变得立体起来,生动起来。用这种方法去读书,孩子一定会对故事情节生动的相关书籍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假想接下去的内容:学生在看课外书的时候,一边读一遍猜测接下去的情节,如果猜对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写作的构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算猜错了也没关系,至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当然,读书的方法不单单是以上几种,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把书读薄”的方法——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用这种方法,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再比如用“把书读厚”的方法——原本文中一笔带过的内容,学生在读的时候,可以试着进行“文本补白”,为文本中略写的内容补充一些情节,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的时候运用,也可以和家长进行亲子共读的时候一起聊相关的内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和写日记要无缝对接。

说得通俗一些,如果课外阅读是武侠小说中的“吸星大法”——专门用来吸收其他“武林高手”之“内功” 的手段,那么用写日记的方式第一时间进行练笔就相当于把吸收的“内功”转化为“武功招式”。说得文雅一些,写日记就是化所读课外书的理论知识为实践经验的一种渠道。当阅读和写日记做到无缝对接的时候,学生的语感就会渐入佳境,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语文考试的成绩都会齐头并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学生读大量有价值的课外书不仅可以“医愚”,还能让学生的语感变得更出色,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更出众,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得更浓郁,语文成绩自然也会变得更让人满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