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评(诚言呈语旗下账号,独家授权发布)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如果是在五年前,有人说“上学把家里给上穷了”,那我一准儿觉得您是把孩子给“扔”国外去了。
因为在美国、英国这些地方,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话,似乎也只有去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这么一条路。
那没辙。
在教育高度产业化下的西方,上学这事,本来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买卖。
而且这事也用不着太操心。
因为有经济能力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的,大概率也不差钱。
相比之下,国内就舒服多了。
对于80后和大部分90后来说,很少会有人对学费有什么概念。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高中只是象征性地收几百块钱。
最“贵”的大学,也不过是从20年前的一学年大约4600多块钱,涨到了5000左右。
这也能叫开销?
但是在现在,能有底气这么“豪横”地反问的人,正在私立学校的“物超所值”之下,变得越来越多少。
提起私立学校,可能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吸金神兽”。
因为有一部分的私立学校,本身就是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不足而设立的。
严格来说,这些学校有一部分的公益性质。
当然了,论教学质量的话,一直也就是那么回事。
但是对于那些像西方私立学校一样,把教育当成一门生意的学校,却在“猥琐发育”了二十多年后,开始逐渐露出了资本的“獠牙”。
这两年,网上频频有人晒出“天价”学费缴费单。
一年数十万的学习开销,也屡见不鲜。
对于没上过任何培训班的80后来说,刚开始,我很难理解这钱到底都花哪去了。
难不成现在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经能达到可以培养出“哪吒”的程度了?
超出认知水平的开销,让我不禁想到了那些被我随手扔掉的招生海报。
从办学宗旨,到教学理念;从名师介绍,到外教团队;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辅助…
你只要能耐着性子看完这样一份营销效果直接拉满的海报,很难说会不会动心。
毕竟,没有人比中国的父母,更重视教育了。
不过,我觉得这还都属于浮于表面的“纯硬件”。
因为无论是招揽名师、引进外教,还是更新教学设备,这都可以通过资本的力量来完成。
而且,单凭这些,就收取高昂的费用,也会让人心生芥蒂,不敢轻易涉足。
怎么办?
好办!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
套用在私立学校的身上,就是“能力培养”、“素质拓展”。
这不就是十多年以来,互联网公知们嘴里那些国内教育的“痛点”吗。
虽然你不知道他到底培养了什么能力、发散了什么思维,也不知道自家孩子的素质到底得到了怎样的拓展。
但是,别人家孩子有的,你家没有。
我就问你慌不慌,烦不烦。
所以,被忽悠瘸了的那一批家长,开始心甘情愿地踊跃报名。
半信半疑的那一批,也更想“先试试看”。
至于压根不相信的家长,最终也大概率会去买个“心安”。
花高价买高配,这虽然会让一部分人在提及私立学校时,总是一口柠檬一口醋。
但是真能让孩子考上个好大学,这事也是真的值。
不过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真的是由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带来的吗?
恐怕未必。
在国内,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越是生活条件好,文化水平高的父母,越重视子女的学历。
反而是生活水平一般,知识水平有限的父母,会更容易相信读书无用论。
那么从这方面来说,私立学校的高学费,本身就是一道划分家庭阶层的分水岭。
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源质量的筛选。
生源质量高的最大作用在哪?
在于学习环境。
单纯地描述,可能不直观。
我举个例子。
我读高中的时候,是在一所省重点高中。
虽然那只是一个四线小城市,但是这所学校的本科达线率,常年接近100%。
论师资力量,2003年全市统一上电视课(那时还没有网课)的时候,讲师全是我们学校的老师。
论生源质量,也是集中了全市的尖子。
在这里,你身边努力用功的同学,就代替了督促你学习的老师。
同宿舍挑灯夜读的学霸,让你宁可睁着眼闲着,都“舍不得”睡觉。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在初中时天天四处“浪”,但是到了高中突然就能“坐得住”了?
我回答的原话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但凡是还要一点脸的人,都不好意思不学习。
如今的那些“超级私立学校”,其实也是在走着我们那所学校的路子。
名师提高学校影响力,进而吸引高质量的生源。
而高质量的生源,又作用于名师的教学成绩单。
完美的正循环。
只不过,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学校的学费,一学期只要320元。
但是如果单纯是多花钱,就能让我的孩子读那所学校的话,我愿意把这个学费的后面,再加两个“0”。
可能有人会说,你抨击了半天的私立学校,到头来还是会去选他们。
但是我想问的是,如果真有条件的话,谁又会不选呢?
20年前,私立学校要资历没资历,要成绩没成绩。
10年前,在部分发达城市里,私立学校已经开始和公立学校平分秋色。
到了如今,很多地方的升学率,都被私立学校刷起了榜。
反观被“挖墙脚”的公立学校。
就像是当年被各个“第一中学”挖角的县级学校一样,名师资源“入不敷出”。
优秀教师的培养周期,相当漫长。
而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天然”的营销优势,又加速了生源和名师的流动。
似乎私立学校的“春天”,正是踏着公立学校的“秋天”而来。
而为此买单的,则是处于“冬天”的普通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