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大也,那谓有大师之大也"。
如今有很多高校,一旦批下来经费,就一味地翻盖教学楼、实验楼,但是却忘了及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也导致我国的学术界越来越浮躁,很少在有人能踏踏实实的坐下来认认真真的做学术、搞科研了。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喧嚣的环境内,哈尔滨理工大学却有这样一位老师,平日里既不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职务,也不关心自己的待遇水平,只是一心一意的想着如何将学生们教好,如何将实验过程优化。
在哈理工被他教过的学生们都称呼他为哈理工的"扫地僧",就像天龙八部里那位在藏经阁中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僧人,但实际上本领却大得不得了。
这位老师就是王晓琮,提起王晓琮老师,在他小时候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天才,他14岁的时候就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又去了浙江大学深造。
毕业之后王晓琮选择留在讲台,因为他喜欢学校里这种静谧严谨的氛围,这一呆就是40多年。在这40多年的时间中王晓琮,只想着要将学生们教好,至今还没有任何职称评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晓琮出生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父母是当地工厂的普通工人,但是王晓琮的父亲喜欢在下班后给王晓琮讲些故事,有时候也会教王晓琮一些数学知识。
本来只是想为孩子以后上学打一下基础,可谁知道,王晓琮的父亲在教自己儿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儿子简直是天才,不论自己讲了什么,王晓琮都能很快记住,而且过目不忘。
这一发现让王晓琮的父母非常高兴,在王晓琮还不到8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专门去了书店,买回来小学的课本,利用业余时间教他。到王晓琮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将所有小学的内容学完了。
在小学教王晓琮的老师,也惊叹于王晓琮天才般的智商,于是找到王晓琮的父母,建议他们为王晓琮办理越级上学的手续。经过和学校的多方沟通之后,10岁的王晓琮,就上了中学,打破了双鸭山市最小年纪上中学的记录。
4年之后王晓琮就将中学知识学完,此时刚好赶上北京大学少年班,在全国招收学生的机会,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提前去大学学习大学知识。
本来王晓琮的父母对此并没有抱希望,但是在老师和学校的推荐之下,还是带着王晓琮去报了名,在王晓琮的父母看来这只是为日后儿子高考做一次"热身运动",并没有期望儿子真的通过考试。
可令父母意外的是,几个月后考试成绩公布后,他们意外的发现,自己儿子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成绩还很优异。就这样在其他孩子还在上着中学的年纪,年仅14岁就得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自己大学的路程。
王晓琮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又选择去了浙江大学继续深造,之所以选择浙江大学是因为就在王晓琮毕业的这一年,在他所学的专业浙江大学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的水平的实验仪器,王晓琮对此很感兴趣。
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水平,自然导致了全国优秀人才的竞考,所以这一年浙江大学入学考试的难度也是直接提升了几个等级,不过王晓琮凭借过人的天分和勤奋的努力,最终还是顺利入学浙大。
三年之后王晓琮的研究生生涯结束,顺利拿到了浙江大学的结业证书。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企业上班,凭借着北大与浙大的学历,在当时找个好工作对于王晓琮并不难。
还有一条就是留在学校担任教师,当时也有不少高校看中王晓琮的科研水平,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不过很明显第一条路收入更高,很快就会为王晓琮带来不错的生活,而第二条路虽然看起来比第一条安稳,但是也意味着王晓琮可能从此都要甘守清贫了。
王晓琮面对这两个选择,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第二条。做老师一直是他的梦想,他一直很喜欢学校里踏踏实实做学问的那种感觉。
为了方便照顾父母,王晓琮选择回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担任讲师。
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到现在王晓琮已经在讲台上坚守了40余年,在这40余年中王晓琮的评级从没有变过,至今仍是讲师,那这是不是说明王晓琮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呢?
当然不是,实际上王晓琮教学很有风格,在他上课时从不带课本,也不准备教案,在课上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思路,将一门课讲下来,有的时候还会旁征博引,给同学讲一下这个领域最新的发展,评价一下这门课最近的发展趋势。
能达到这个水平就说明,王晓琮已经将自己教的内容完全记在了脑子里,而且对国内外的学术动态一清二楚,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挥洒自如。
学生们也非常惊叹王晓琮的才华,上过王晓琮课的学生,经常会自发带着自己的朋友再去听,哪怕这个朋友并不是一个专业领域内的,这也导致了王晓琮上课的教室经常爆满。
在哈尔滨理工学院内部,有一个学生们组织的"评选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活动,王晓琮年年都以高票当选,虽然这个活动不是官方举办的,可也证明了王晓琮在学生们心中的影响力。
成为哈理工的"最红讲师"后,王晓琮表现得依然非常低调,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天准时到达实验室,指导学生们进行学术研究。
其实在王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你认真坚守自己的职责,不必去争名夺利,那些名利自然会找到你的头上,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