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在当下的社会中,面对嘈杂的环境,面对浮躁的人心特性,所有人都应该沉下心来,放缓脚步,去读一本自己喜欢而受益的书,感受书中的奥妙。
诚然,对于当代的教育问题,无论是中式教育还是西方教育,两者从本质上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区别,然而它们又有着共同点,都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也知道读书对人具有修身养性,潜移默化的功能,然后我们也应该明白,教育问题上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从本质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每个家庭的问题,它关系到未来青年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水平,相信每个国家都不敢忽视教育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同样的,西方国家也重视教育问题,即便它和中国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要培养出人才,使得整个国家有所富强。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教育中,中国偏向于寒窗苦读的刻苦拼搏式教育,而西方则崇尚于自由式的教育,其实我们并不能评判哪一种教育更为优劣,它只有是否适应整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之说。
而在一位人大的教授眼中,他认为中国式的教育,很明显得表现在了大学里,因为他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身影上,看到了当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西方教育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够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到学生的优点并引以为傲的,在中国的教育中,更是很少看到这种景象,而这种景象在西方的教育上,经常能够表现出来。
其实一个国家的教育深受其国家文化的影响,因为国家文化所展现的不同特点,国家的教育也有着相应的呈现方式,其实从表现形式上,西方的教育偏向自由,从孩子的小学到中学,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竞争,他们只是在一片自由的沃土中学习知识,更没有中国老传统中的死记硬背,只有无限的自由。
而西方的教育,擅长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最终结果。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显然中国更崇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而不是追根究底,让学生极力用一种思维去思考一个问题,这是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本质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认为,西方的教育是“温水煮青蛙”,在这种环境下,很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懒惰而不愿意向前的状态,其实很多真正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认为,虽然很多人都感觉到西方教育的“自由”,呈现一种散养的状态,其实不然。西方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够更好的培养一个人的习惯,这是受益终生的。
我国人大的高钢教授,曾有一段陪同孩子接受西方教育的经历,在自己感同身受后,他认为西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并且还评论说,在中国的大学里,他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结果。
中国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的唯分数论,事事都要一较高下之后,面对自由而没有高压的大学生活,明显有了松懈,从而就会造成整个学业生涯的滑铁卢。
东方育人法
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是一种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一种对话,理解是对话的第一要义。”
对于每一国公民,都有熟悉备至的生活习惯,教育也同样如此。谈起中国的教育,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当代的中国家庭中,家长都会以孩子为核心,毕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进幼儿园,然后再是小学中学,当然在学校的选择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子女挑选教师资源优质的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教师优秀,才能让他们的孩子优秀。
除此之外,在孩子忙碌的上学生涯中,他们还要经历兴趣培养,无限期地压榨孩子的课外时间,在他们眼里,孩子必须德智体美劳样样俱全,这样才不能摒弃他们当时的心愿,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在中国的教育中,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优秀与否都是取决于成绩,而不是孩子本身,一纸成绩定乾坤,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会有着极大的压力,一旦面临一个自由且舒适的环境氛围,他们就很容易形成舒适圈,从而没有再次奋斗的力气。
这也是中国学生在经历完高考这一人生大事后,即便在中学有着优异的成绩,他们也会在大学学习中,表现得平平无奇,因为在他们心中,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既然好大学的目标已经达成,那么就不会在乎在大学生涯中的学习状况了。
所以高钢教授才会认为,在中国式教育的状态下,尤其是经历残酷的“竞争”后,中国学生已经被压榨完,在大学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潜力平平无奇,令人忧心。
教育共通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才,无论是西方教育还是中国教育,我们都不应该厚此薄彼,这毕竟是一种文化发展衍生出来的状态。
但是对于教育,我们都应该清楚,它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手段,是要对人才进行输出的。教育本身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国家的重要之本。
对于我们中国文化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应当寻求变革,给当代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成长,而不是成为教育竞争的工具。
其实在历年来的中国式高考中,我们就能看出端倪。中国有很多省份作为高考大省,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中,一致表现出只有成绩才能说话的态度,因此他们也会对自己省份中的学子的高考成绩有所期待,从而表现出对分数本身的热爱。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至始至终都要凭借成绩说话,而不是学生本身。
这样会慢慢磨灭学生的灵气。
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它需要借鉴西方文化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让学生摆脱学习的枷锁,从而有所成就,有所思考,这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当代教育应当推崇的。
要用西方文化的特点,去弥补当代中国教育的缺失。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必将走向革新之路。
小结:
“今日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培养一代学生,也是在培养未来的公民,这对整个国家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公民的培养并不是要让他们有着死板的头脑,而是有所思考。中国人本身在教育的方式上,就继承先人的传统,一直保存到现在,这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继承到的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改变的。
自古以来,从设立的科举考试之后,每个学子都深知读书之道,古有孟母三迁,也有悬梁刺股的典故,都在告诉世人,只有学习才是出路。
其实在中国人本身来看,所有出路中只有读书是一条光明大道,所以无论家境与否,其父母都将孩子送往教室,进行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中国的教育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应该有所改变,毕竟在时代浪潮中,教育作为一种精神而独立存在,本身就应该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样才不能让人大教授高钢口中的悲哀,成为现实。
毕竟在中国的教育中,中小学的残酷竞争,的确使得很多步入大学的学子走不出自由而安逸的舒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