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轩轩妈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前两天,朋友抱怨现在每天都很辛苦,还没上学就要东奔西跑领孩子去各种特长班。
我告诉她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根据《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显示,孩子的健康和教育占据家庭焦虑前两位。
《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
也就是说,孩子上学之后“战争”才刚刚开始,孩子学习、升学,样样都是难过的坎。
孩子上学后,最担心焦虑的莫过于孩子不爱学习,比如:
上学之前古灵精怪的孩子突然在学习上变得十分木讷;老师反馈孩子上课总是走神、坐不住;只要不学习,做什么都聪明机灵;明明没有任何智商问题,别人能考90,自己的孩子只能考30。
是自己的孩子“笨”?还是“懒”?
可能都不是,孩子学习不好,大概率可能是有阅读障碍。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书中记载:阅读障碍在小学儿童中的发生率达3%-10%。而且在众多存在学习困难问题的学生当中,由阅读障碍原因导致的竟达到了近 85%。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意味着50人的班级里,可能存在4名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而且在上学之前很难发现。
什么是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Dyslexia)也被称为阅读困难,指的就是孩子拥有正常智力,平等地受教育机会,以及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又快又好地学习字词。
大多表现为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阅读成绩明显低于相同年龄群体的普遍应有水平,难以理解所读文字。
阅读障碍孩子眼里的字是动态的颠倒的
阅读障碍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爱因斯坦、毕加索、乔布斯不乏各领域的高智商人士都有这类症状。
但从应试教育角度讲,阅读障碍不意味着只有语文学不好,数学、英语等一切需要题干分析的科目,孩子可能都无法正常理解。
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孩子有阅读障碍的父母面临着严峻问题:
孩子读书怎么办?应试教育怎么办?如果没有其它天赋特长,阅读障碍的孩子出路在哪?
带着这些问题,我看完了一部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很多父母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都留下了感叹,有的说自己的鸡娃心态暂时缓解,也有的说要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
图源:豆瓣
其中最戳心的一句是:
“成绩分数从来不该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家庭教育真的太难了,明明是爱是好的期望,怎么最后是面目全非、两败俱伤?”
是的,家庭教育真的太难了,正因如此,我想每一对父母都应该看看《我不是笨小孩》,因为只有我们关注孩子,理解孩子的处境,才能真的教育好孩子。
孩子学习不好,是笨吗?
《我不是笨小孩》在豆瓣评分高达9.2分,是央视团队对3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进行长达3年的系统追踪跟拍。
图源:豆瓣
从家庭到学校,从母亲到父亲,镜头真实纪录了中国家庭的育儿之痛和父母、老师如何成为孩子力量源泉的整个过程。
纪录片海报
纪录片分为3集,每集40分钟,每集都以一个家庭为主角,三个家庭面临着相同困境——阅读障碍。
第一集主人公校校,是个智力水平良好的孩子,但他良好智力从来没有体现在学习上。
校校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其他同学都在90分以上的时候,他的成绩就在及格线上徘徊,看着卷子上47分的成绩,校校妈忍不住叹气。
为了能让校校好好学习,全家人齐上阵轮岗陪读,效果式微。
清华毕业的姥姥,辅导校校学习
到了小学2年级的时候,校校妈意识到了问题:“我的孩子一上午作文也写不出20个字,这正常吗?”
经过医生的诊断,校校妈得到了答案。
原来不是孩子学习不努力,也不是孩子笨,是因为孩子有阅读障碍。
校校无法准确地念出字,明明书上写的是“农民”,校校念成“农庄”。丢字、落字、念错字变成了常态。
校校正在念文章,标红处是念错的地方。
写字也是问题,五年级的校校连一二年级的字都还不会。
校校五年级写的字
校校妈知道,阅读障碍会伴随终身,只能改善却无法根治,孩子的学习成绩逆袭的可能非常渺茫。
尽管如此,要强的校校妈依旧给校校制定了高强度的学习训练计划,她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校校的训练计划
校校爸爸不认可她的做法:“既然孩子有这个问题,还不如让他快快乐乐地长大。”
校校父亲
两个人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也是大多数家庭现状,夫妻二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
家里每天都弥漫着紧张氛围,但校校的成绩也没有一点进步。
校校妈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她和丈夫差点离婚,原本古灵精怪的校校变得沉默也越来越逃避学习,放学也不愿意回家。
经过两年的高强度训练,校校的阅读障碍依旧没有改善,直到这个时候,校校妈终于开始接受事实——我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认识到这点后,她才真正接纳了自己的孩子,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她终于理解了校校,她说:“阅读障碍就相当于孩子是色盲,送美术学校学色彩去了。”
校校妈的固执、坚持是因为她没有办法坦然地接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内心仍抱着孩子有一天能自愈的期望。
她不担心校校的未来,她知道校校长大后会找到自己的长处,依旧能在社会上生存,但是她过不去现在,熬不过一次一次怎么教都教不会的作业,熬不过眼下一次一次垫底的考试。
校校妈的“熬不过”有错吗?与其说错不如说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焦虑。
我们可以忍受孩子学习不好吗?孩子不学习未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接纳一个和别人不同的孩子?
被嫌弃的“笨小孩”们
不同于校校在高强度训练下的逃避,第二集的主人公群晓有着这个年纪孩子不该有的焦虑。
他原本在北京一所学校念书,因为阅读障碍导致的差成绩,“笨小孩”群晓在学校饱受欺凌。
学校仿佛像一个小社会,用成绩定义一切,却没有人意识到这种评价标准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心理伤害。
父母为了群晓的心理健康,决定给他换个名字和城市重新开始。
不断挑选斟酌后,他们选择了山西一所学校,这是一所以“启发式”课程为主的私立学校,甚至学校还专门为群晓组织了一次专题研讨。
群晓的爸爸妈妈和校校妈妈不同,他们希望群晓能轻松些,快乐、自由地健康成长。
但群晓依旧焦虑,同桌是第一名,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是比别人成绩差。
他不断地抠墙,恨自己记不住,往自己胳膊上刻字,他说刻得越痛,记得越牢。
一遍不会就默写30遍,1点学不完就学到2点,每天只睡4个小时,自律又努力的群晓像一根紧紧绷住的弦,阅读障碍对这个努力的孩子太过残忍。
群晓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但是他没有办法放过自己。
新学校里的武老师将这一切看在了眼里,她给群晓写了一封信:
群晓,每个人都无法奢求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你要有不被理解的准备,就连我们自己练就理解别人的品质,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
你周围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善意的,而且是可改变的,遇到困难也没关系,一点一点感受身边的美好,就像你来感受我一样,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每天更幸福一些。
谢谢群晓,可以让我懂你,每天看你长大的武老师。
群晓看了很久,一个字一个字念出了这封信。
如果说是老师治愈了群晓的心灵,那第三集主人公若汐就是被老师摧残了信心。
若汐
研究“阅读障碍”多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李虹教授说:
“阅读障碍跟受教育机会没有太多的关系,主要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如果父母其中一个有阅读障碍的问题,孩子又是男孩的话,那么他出现阅读障碍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但如果女孩是阅读障碍的话,有时会更严重。”
若汐印证了这一点,最初她的症状看起来比前两个男孩更严重一些。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若汐的作业就要写到9点多,语文只能答30分左右,不论她怎么努力语文成绩从来没有超过60分,总科成绩一般都是倒数第一第二。
学习对于若汐来说格外困难
因为考试成绩低,老师把若汐叫到讲台上批评:“如果你要是这样,就把你开除了。”
6岁的若汐被“开除”吓到了,回家不说话,一直默默地流泪,当天下午发了高烧。
若汐爸爸妈妈和老师解释孩子的“阅读障碍”,老师不仅不相信,还认为不止孩子有问题,父母也有问题,只有6岁的若汐在学校里被贴上了“有问题”的标签。
由于老师的不理解,若汐爸妈只能将若汐转学,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若汐。
为了发现若汐其他特长,爸爸妈妈送她去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芭蕾舞、画画、钢琴,若汐在各个兴趣班里穿梭,结果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学习跳舞时,若汐比其他孩子更吃力(若汐,左一)
对此,李虹教授解释:“阅读障碍的孩子自动化出现缺陷,他们就会表现出来动作比较不协调,一些精细的动作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若汐只能落寞地看着其他被表扬的小朋友,她渴望被表扬一次,她的生日愿望就是在期末得到一张奖状。
每到期末,别的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沓奖状,可是若汐从来没有得过一张,哪怕是进步奖。
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看完《我不是笨小孩》后内心五味杂陈。
心疼为孩子东奔西跑的父母,更心疼被责怪和歧视的孩子。
轩轩明年要开始上学了,我也开始担心轩轩的情况,查找了资料尽量提早应对。
首先,发现孩子学习成绩差的时候,不要先归因于偷懒、愚笨,可以去专业机构做阅读障碍测查,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只要中小学能跟上,很多孩子都可以上大学。
网上也有一些自查量表,可以参考一下,不过还是要去专业的机构,不要自己下判断。
其次,在干预的过程中父母要和孩子多沟通,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
为了完成阅读障碍训练,孩子不仅要承受额外努力,还要承受社会对“差生”的歧视与恶意,如果没有父母鼓励与情感支持,孩子很难坚持下去。
父母要给予孩子时间、耐心和爱。
同时也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用成绩来衡量孩子,就算不能考上大学,去职高学习一门一技之长也可以过得很好。
李虹教授说:“最简单的就是,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成功。真正意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对社会的贡献是无差别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爱孩子,接纳孩子,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小孩。
就像《我不是笨小孩》这部“爱的启示录”里的结局。
因为爱,校校妈最后决定接受现实,如果以后校校考不上高中,就去一所好点的职高。
她说:“哪方面都不是天才,好好活下去就行了。”
校校心态也很平和,他知道,上帝给他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肯定会开一扇窗。他相信自己肯定长大以后有一项特长,只不过现在不知道而已。
因为爱,原本焦虑、自卑、说话吞吞吐吐的群晓,阅读水平已经能赶上同龄人,一天就能读完一本很厚的书,虽然写作和表达能力还差了一些,但在父母和老师不断鼓励下,站上舞台优雅又自信念出属于自己的台词。
因为爱,一年级语文只能考30分的若汐,到了四年级语文已经能考78.5分。
爸爸妈妈自制了一份奖状送给若汐。
这是她收到的唯一一张奖状,自己的努力至少还有爸爸妈妈看见。
菲利帕·佩里曾在《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写道:
“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无聊、令人沮丧、让人失望、伤透脑筋,但同时也是你经历过的最有趣、最快乐、最有爱、最美好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完美,可能不优秀,可能让我伤透脑筋,可那又怎么样呢?
我爱的就是这个最独特的小孩。
为人父母,我们经常会对孩子抱有期待,可能在没出生之前,我们就开始幻想孩子的未来。
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不甘心寄托在孩子身上。
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或许是大多数父母都要学习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