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首个试管婴儿诞生,如今31岁,她和常人有何不同?

1978年的7月,全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事隔10年之后,在我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个来自于中国的试管婴儿咕咕坠地。如今31年之后,当时的那个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甘肃省礼县盐官镇,有一对夫妻,丈夫左长林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性格老实,为人憨厚。而他的妻子郑桂珍则是一名乡村教师。两人结婚数10年了,却一直没有一儿半女,两个人因此非常郁闷。郑桂珍的骨子里秉持着传统的生育观--女人的职责便是替丈夫生儿育女。如果自己生不了孩子,那她将无颜面对丈夫。所以这么多年,夫妻二人一直四周奔走,前前后后共走访了多家医院,也吃了不少药,甚至连那种无从查证的偏方都不肯放过,但怎耐一点效果都没有。

后来他们又到了一家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告诉郑桂珍夫妇,导致她不孕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郑桂珍两侧的输卵管不通,而随着夫妻二人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自然怀孕的几率也逐渐渺茫。但38岁的郑桂珍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放弃生一个孩子的希望。

1987年的一天,郑桂珍在家里听广播,意外得知在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就可以治疗不孕症。对于求子心切的郑桂珍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她立刻将此事告诉给了丈夫,夫妻俩也马上收拾行囊,准备向北京出发。然而刚到北京的夫妻二人,面对眼前陌生的一切,却感到十分迷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当时那个闭塞的年代,他们仅凭着广播里的三言两语,就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北京,实在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他们不知道那所机构叫什么,更不知道机构在哪里,又该如何到那里去。但夫妻二人却并不打算放弃,反倒是继续留在北京,夫妻俩一人铺一块油布,在北京站地上“趴了好几宿”。四处向人打听机构的位置。皇天不负有心人,郑桂珍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帮助他们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天,郑桂珍在北京站和一名来自黑龙江的刘殿英攀谈了起来。刘殿英说,原本他和自己的妻子有一儿一女,但是儿子却因为溺水不幸身亡,妻子很伤心。经过一番咨询,他们也得到了当地的计生委的肯定,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他们也是在广播上听到了可以做输卵管复通的消息,所以才来到了北京。两对夫妇有着同样的目的,一同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回忆起那个情景,如今郑桂珍激动的情绪仍不时泛起。她说,“不孕不育的人就像见缝插针一样,用鼻子闻也能找到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87年5月,郑桂珍夫妇遇见了专门研究不孕不育的张丽珠。当时的张丽珠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的创始人。在张丽珠的学生眼里,她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无论面对何种状况,她都能临危不惧,敢于担当。据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副主任刘平说道,她跟随张丽珠一起学习的时候,张丽珠向她讲述自己曾经下乡时遇到的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张丽珠所在的村子里有一户老乡,他家里的母猪突然难产,而张丽珠则在简陋的猪圈里给这头母猪做了剖腹产,成功的保住了老母猪的性命。不过张丽珠同时也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做事更是一丝不苟。刘平跟随张丽珠学习的时候,张丽珠早已经61岁了,但她却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成为了全国最为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在1984年的时候,63岁的张丽珠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她要在中国进行试管婴儿的探索工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虽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但我国与外界的沟通途径却少之又少,想要进行突破、创新,就要自己创造。同样对试管婴儿有浓厚兴趣的产科管床大夫乔杰也加入了研究当中。于是从1984年开始,这群怀揣梦想的中国人,开始了他们的研究。曾经在北京医科大学就读的学生,经常会看到一个医学生抱着一个极为普通的保温桶,时常穿梭在校园和操场之间。尽管她神色慌张,但步子却极稳。而这名医学生手中的保温里面装着正是研究所需的卵泡液。而当年这名医学生就是在张丽珠手底下学习的刘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据张丽珠讲述,早期他们进行研究的时候,很少人愿意接受手术取卵。而他们面临的这些患者,大多数都需要做输卵管复通手术。为了能够达到研究的目的,张丽珠会事先和这些患者进行沟通,希望能得到样品进行研究。而每当张丽珠做完手术之后,她第一时间就会找到刘平,询问她是否能在卵泡液中找到卵细胞。开始的几次实验并不顺利,张丽珠也有些失望。但渐渐的,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些办法,使得他们能够在卵泡液中找到卵细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快,他们所研究的取卵和体外受精技术就成功了,张丽珠等人随后便要开始做胚胎移植的临床研究。体外受精成功,只不过是试管婴儿成功的第1步。而如何将胚胎移植回母亲程度子宫,又如何让胚胎在子宫中顺利着床,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一开始,他们采用最基础的方法,医生们先将担架和妇产科检查所需要的一切事物搬到实验室,等将胚胎移植到女性体内之后,再用担架将患者抬下楼,送回病房。但是他们这么做,并没有将胚胎成功的移植到子宫里,更没有成功孕育出生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丽珠教授在经过一番思虑之后,认为他们目前必须改善胚胎培养和移植手术技术所需的条件。所以她便向医院反映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来做胚胎培养室。医院为了支持他们的技术,还将实验室的显微镜搬了过来,而全院唯一使用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也被征用。于是乎,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资料室被改装成了胚胎实验室。从那以后,刘平再也不用抱着保温桶东奔西走了,因为医院为了支持他们的项目,更是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恒温水浴箱,也使得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帮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87年,郑桂珍来到了医院进行治疗。医院按照惯例,为她进行体检,却发现郑桂珍因为结核病,引起了双侧输卵管堵塞,还有可能患有结核性盆腔炎。在这种情况下,郑桂珍在自然情况下根本无法怀孕,而想要将输卵管复通也是一件难事,只有试管婴儿才能圆了她做母亲的梦想。同年的6月24日,医院开始为郑桂珍夫妇培养试管婴儿。一切准备程序完成之后,医生便将受精卵移植到郑桂珍的子宫里。郑桂珍在胚胎移植的第2天,就感觉自己身体上有了与众不同的反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月3日,医院对郑桂珍进行身体检查,通过B超检查,竟然真的在郑桂珍体内听到胎儿心脏搏动的声音,而郑桂珍也成为了张丽珠尝试的13例试管婴儿手术当中,唯一的成功者。在此之前,张丽珠做过的12例手术中,并没有成功,不少患者虽然出现了早孕反应,但都不幸流产了。而郑桂珍的成功怀孕,也使得试管婴儿研究团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那以后,刘平每天则负责郑桂珍的一系列检查,时刻注意孕妇和胎儿的动态。郑桂珍则像个大熊猫一样,被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视若珍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88年3月10日,郑桂珍成功的在北京生下了全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女婴重3900克,长52厘米。此时的张丽珠早已68岁高龄,在听到那声婴儿的啼哭声时,她内心感慨,激动万分,而郑桂珍也同样如此,在苦苦等待了20多年,她终于成为了一名母亲。看着医生手中的孩子,她频频点头,随后更是给女儿起名为郑萌珠,“萌”是萌芽的意思,“珠”是取自张丽珠教授的名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张丽珠的感激之情。郑萌珠的出生让郑家人非常高兴,当她第1次叫爸爸妈妈的时候,更是让郑桂珍夫妻二人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在父母的培养之下,郑萌珠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身体十分健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郑萌珠在长大之后,她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大学毕业之后,更是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生殖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据郑萌珠介绍道,她在医院里工作,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而每当她整理档案的时候,内心更是激动万分。2019年4月15日,郑萌珠在自己曾经出生的这家医院里,生下了自己的孩子。郑萌珠的母亲郑桂珍看到这个场景,就会想起她当初在医院里 的日子。事隔多年,她仍旧清晰的记得,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是如何的激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试管婴儿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张丽珠教授却在2016年9月逝世,享年95岁。郑萌珠每每提及此事,心中都万分难过。她说自己曾经在张丽珠患病时,前去家中探望。而张丽珠却永远能能在第一时间认出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得不说试管婴儿技术非常伟大,而中国的医学研究者在当时如此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坚持探索,取得成功,也不得不令人敬佩。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