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圈里流传着一种观念,叫做“大学的牌子比专业重要得多,只要能进好一点的大学,就像别管专业了,大不了进去再转专业呗”。唉,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真坑孩子,你们知道在大学里面转专业有多么难吗?有些大学鼓吹的“多次转专业,机会多多”的背后,隐藏着转专业门槛高、套路多、区别大、放不开的特点。
一、转专业门槛高
什么叫“门槛高”呢?绝大多数大学的绝大多数院系,对于想转到别的专业的学生,都有资格限制。怎么限制呢?首先就是学业成绩。国内的大学里面,使用前5%-20%作为转专业门槛的学校比较多,少部分大学,可能会要求你的成绩位于前3%-5%才可以转专业。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学这个专业都这么出色了,奖学金拿到手软,还有机会保研,还用不用转专业呢?转到别的专业就一定能比现在强吗?
你可能会问,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其他的限制吗?还真有。如果你现在就读的专业和你想要转去的专业之间跨度特别大,知识体系完全不一样,有些学校就会要求你从大二转过去重修大一。通俗点说,就是你本专业的大一白上了,别人上四年本科,你要上五年。
再者,一所大学的不同院系之间,就像是级别相同的两家单位一样。你有学生想转到我这里来,不能你想转就转,也得我同意吧?这就是一个转出和转入的问题,你想转过来5个人,我可能只有3个名额。那么其他2个人怎么办?只能干瞪眼,学习成绩再好也没用。
二、转专业套路多
什么叫“套路多”呢?咱们接着前面说的不同院系像是平级单位说吧。同一个学院内的不同专业,要转起来比较容易,毕竟是一个单位内部,资源流动比较容易,对不对?跨院系转专业呢?相对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他的套路还有什么呢?有些院校跨批次很难转、有些院校特殊专业很难转。什么是跨批次呢?有不少大学是在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同时招生的,这个你一定知道吧?
如果一所大学的自动化在你所在的省是本科一批招生,环境工程是二批招生,那么从自动化是可以转到环境工程的,但是反向操作,你想从环境工程转到自动化就不行。
有些院校对某些院系的某些专业会“另眼相看”、“特殊对待”,比如对于体育类、艺术类、医学类的相关专业,转入转出都挺难。还有一些性质比较特殊的招生专业,比如免费医学生、公费师范生,都很难转到其他专业。
三、转专业区别大
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本科阶段就只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控制比较严格。那么有没有一些大学转专业是比较容易的?不用考试、不受限制?还真有。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可以直接换专业,听听,换专业一听就比转专业要容易,对不对?这个换专业怎么操作呢?
比如你和小明两个人同时考进了一所大学,你被新闻学录取,他被心理学录取,你们俩都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但是对对方的专业特别喜欢。这时候只要你们俩达成一致意见,去校方备个案,你俩就可以对调。怎么样,是不是特别容易?
除了这种换专业的模式之外,还有不少大学为学生们贴心地设置了多次转专业的机会,在大二大三都可以参与,甚至还有少数大学的转专业机会多于两次。这一类大学通常层次都比较高,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等。
比较特殊的还有南方科技大学,大一大二随便换专业。新高考之下,很多大学实行大类招生,有冷有热的几个专业放在一起招生,招进来的学生统一培养,高年级才分专业。
小编之所以要强调有冷有热,就是要提醒你一下,到了分专业的时候也是要看成绩的,热门的都想去,冷门的都不爱。所以,你报志愿的时候最好小心这种大类招生,如果对自己学习能力信心不足,就慎重选择。
四、转专业放不开
有人建议:为什么不能把转专业的门槛放低,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甚至全面放开转专业,让学生们自由地转来转去呢?不是有很多西方的大学就是这么操作的吗?把所有专业都向学生开放?说实话,西方是西方,我们是我们。
第一是专业原因。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标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或者是完成某种使命,所以专业肯定是有冷有热的。再加上很多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强,容易受到别人影响,所以一旦放开转专业,有可能产生热门专业门挤爆,冷门专业车马稀的场景。
第二是资源原因。咱们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公办大学,多数老师都是带着编制的。如果放开了转专业,有些专业门可罗雀,老师无人可教,难道只做研究吗?那它的薪酬怎么定呢?每年12个月工作自由安排吗?有些专业学生太多,排班该怎么办?老师能忙得过来吗?
面对着短时间之内转专业不会全面放开的情况,你在操作高考志愿的时候就要格外当心,尽量一次性选到自己最想学的专业,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都是好事。别轻信那些“转专业特别容易”的流言,别拿自己的青春当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