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第一,就是废物”:被高期待的孩子,为什么最后都输得很惨

作者:萌小新

“要考第一”“要取得好成绩”。

当我们把这句话不停地挂在嘴边,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新月的成长会告诉我们答案。

6岁的新月家境优渥,正在上幼儿园大班。小小年纪的她,每天要学习的兴趣班超过五个,钢琴、英语、法语、芭蕾、逻辑。虽说都是新月喜欢的,她却常常为这些兴趣班的成绩发愁。

因为她的爸爸顾家伟是个典型“成绩单式的父母”。

顾家伟对女儿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金钱,有着自己的期待,那就是希望女儿样样拿第一。只要没有获得好成绩,他就会气急败坏,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

有一次,新月要参加钢琴考级。爸爸千叮万嘱“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要第一名”,殊不知,好成绩和第一名,成了新月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坐在考级的教室里,她的脑海里只记得父亲嘱咐的声音,一点儿都想不起之前练习的曲子。心烦意乱之下,她只有乱弹一气。

爸爸知道她考级没通过时,劈头盖脸就是一阵责骂:“我花了那么多钱,培养的结果呢?别说是第一名,连通过都没通过。”

面对爸爸的斥责,她哭喊着:

“我讨厌爸爸,我讨厌爸爸。”

“我很喜欢弹钢琴,但是不喜欢你让我拿第一名,只要一想到你让我拿第一名,我就弹不好琴了。”

这一句句的“讨厌”和“不喜欢”,刺痛了顾家伟的心,也让我心疼不已。

其实,我们都多多少少带着“顾家伟”的影子,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绩,能在未来竞争中多一些成功的筹码。

可是,只盯着“好成绩”,其实会让孩子失去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1

好成绩,不一定能换来好未来

2016年湖南省理科高考第二名杜青云,以704分的高分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看似一片光明的未来,他却做出了一个让父母震惊的决定——从北大退学。

原来,杜青云一直把追求高分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因为在父亲的观念里,分数就是话语权,只有取得好成绩,才会有好的人生。

可是,在大学里,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机制,除了成绩,学校还会考察每个学生的社团参与程度、社会活动积极性等。这些变化,让一直以成绩为目标的杜青云变得难以适应。

他开始变得孤僻,不再去上课,整日整夜地玩游戏......频繁地挂科,让他身心疲惫,无奈之下,只能申请退学。

让人唏嘘不已。

两会代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曾一阵见血地指出:“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带着成绩的枷锁,失去了对自己内心探究的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很容易陷入迷茫状态,正如杜青云一样。

要知道,想要孩子稳步向前,除了成绩还有更重要的“动力”。

2

比起好成绩,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赢得未来

电视剧《小舍得》里,风帆小学的校长和班主任有这样一番引人深思的对话:

“那些拼了命考取高分进入翰林中学(重点初中)的孩子,在高考甚至进入大学后,成绩都很一般。

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动力、活力、自律性、自主思考的能力,早已在初中抢跑阶段被早早透支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学习里只剩下分数时,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早已在分数的压力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才是让孩子能赢在未来的关键。

纵观当下,我们会发现那些获得成功的人,从来都不是追求分数的人,而是对学习保持着浓厚兴趣的人。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小时候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并不是人们口中的“数学天才”。他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主要得益于父亲并不是一个只看重成绩的人。

比起成绩,父亲更看重的是儿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虽然丘成桐的成绩不怎么样,却非常爱看书,特别是武侠小说。父亲打算先从儿子最感兴趣的武侠小说开始,然后慢慢引导他大量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哲学还是历史,丘成桐都一一涉猎。

因为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丘成桐在数学中发现了有趣之处。进入初中后,平面几何图形让他着迷不已,从此便开始了数学的探索之旅。凭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渴望,让他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数学高山,终成一代数学大师。

所以,丘成桐一直强调: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决定终身的事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看重一时分数的高低,而是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感受入手。

当学习带给他们的感觉是愉悦的、欢快的,他们会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会持续地保持学习状态,在学习路上不断奔跑的孩子未来自然不会差;

相反,如果学习带给他们的压力、紧张,甚至是压抑的,孩子就会陷入厌学的情绪中,抗拒学习,逃避学习。

3

做好这几点,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被学习兴趣驱动的孩子,哪怕一时的分数不尽如人意,对学习的热爱都会激励他们重新出发,继续前进。想要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在孩子面前,不把成绩挂在嘴边

美国育儿专家施姆勒·伯提奇说过:“父母所重视的,孩子也重视;父母认为重要的,孩子也会认为重要。”

如果我们过于执着成绩,孩子就会效仿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成绩的高低,而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白岩松对儿子有一条特殊的要求,就是“不准考第一”,甚至还在儿子中考前开玩笑地说:“考第一就断绝父子关系。”

白岩松对成绩的淡然影响着儿子,没有了成绩的压力,儿子反而在学习上屡屡给父亲带来惊喜。

所以,我们不妨把对孩子成绩的执念抛掉,多问问孩子在学习上的感受,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

和丘成桐父亲一样,从孩子兴趣之处入手,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还有曹原父亲。

今年4月,被外界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的曹原,已经第7次《Nature》上发表论文。从小到大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动手做实验。

孩子的兴趣,父亲看在眼里,主动为曹原亲手打造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室,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器材一应俱全。

可以说,曹原的科学研究之路是从那间小实验室里开始的。每天放学回家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学习电路知识,倒腾化学实验,模拟合成化学物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喜欢小动物,我们不妨带他多接触动物,多引导他阅读动物的书籍;

孩子痴迷音乐,我们可以让他学习一门乐器,和他一起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

孩子热爱大自然,我们就和他一起去看山和大海,让他看到在书本上看不到的风景;

......

给予孩子在学习兴趣上最大的尊重,便是引领他一直向前的底气。

用鼓励替代打击,缓解孩子对分数的焦虑

看到孩子糟心的成绩,我们也许会忍不住破口大骂。可这位江苏宿迁的父亲,却用另一种方式,带着孩子走出了对分数的焦虑。

11岁的儿子考试只考了7分,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样子,父亲决定买一车烟花为孩子“庆祝”。在父亲的眼中,7分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因为以前孩子经常考0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亲的另类鼓励,让儿子渐渐地走出对成绩的阴影。在下一次考试中,孩子一下考了57分,真是进步不小啊。

要知道,孩子的每次小小的进步,都值得我们鼓励。用鼓励来代替打击,孩子一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最终会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教育界委员时曾指出“教育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教育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

一生的成长目标,从来都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漫旅中,分数只代表一时的成功,如烟火一样短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却能让孩子获益终身。

是希望孩子沦为分数的机器?还是做笑到最后的赢家?

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作者:萌小新,211高校硕士 + 海归硕士。愿以文字记录美好,和孩子一起从容面对人生。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积木育儿,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