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吃剩饭”成为一种“示范”后,“身教”升级,这名教官受称赞

去年,我们开展了由上而下的“光盘行动”。效果良好。

但是,物质条件的优裕,长期习惯行为的无法革除,“光盘”依旧是一种难以达到的普遍现象。这样,浪费似乎就无法克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诗句可谓人人皆会,但是,在我们青少年中,又有多少孩子在读着这诗句的时候去思考其中的深味?甚至有很多孩子并不知道“粒粒”辛苦在何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来得如此简单,孩子们读的不过是一句诗而已,至于那些美味的饭菜,实在很多时候“难以下咽”,这可是让孩子们倍感烦恼。如此难吃的饭菜,为何要吃完?这不是“折煞”我的胃了么?

于是,一幕幕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孩子身边

在学校的食堂里,每餐吃剩在盘中的饭菜比比皆是。

在每顿饭后,收拾的剩饭剩菜总是一桶又一桶。

打最好的菜,吃最少的饭,剩大半在餐盘。

……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让人十分无奈,即使是有老师的教育,也无济于事。

甚至有学生认为:我吃的是自己的,又不要你给钱,我剩我愿意,你管得着?

在“粒粒”米饭的背后的辛苦真的无法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有任何印象,或许,他们觉得这一切不都是用钱来解决的么,我有钱就行。

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我就在这个学期去孩子的学校开了两次家长会,一次是家长代表会,一次是全校家长会。在两次会上,校方都谈到了这样的问题。然而,却找不到好的办法。变得很无奈。

我们不能不说校方和家长完全没有对孩子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只是这些“言传”在孩子们的心里掀不起一丝的波澜。归根结底是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太优越,无法与我们“共情”。

既然“言传”没有效果,那么该怎样做才有效呢?

5月21日,河北三河,雷老师在学校午餐时间拍下令人触动的一幕:有学生打饭打多了,没有吃完。驻校教官见状便接过学生的餐盘,把剩下的饭菜吃完了,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学会不浪费。

用“身教”给孩子上了一课,这位教官的做法着实让人没有想到,也似乎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内心的震撼。

可以说,这位教官的做法,不限于“言传”,而“身教”更可能让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反应。教官尚且如此,我们又为何不能,这种做法引起的反响确实很大。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这种言传身教的作用都不可忽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而,这位教官的行为真的值得称赞吗?

网友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甚至有人批判,当然更多的人是称赞。

且看:

有人这样说:教官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教育学生节约粮食的良好出发点。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教育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人这样说:吃剩饭的做法,确实存在极大的卫生和安全隐患。如果剩饭的学生携带有某些病菌,吃剩饭的教官就很容易“中招”,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

有人这样说:教官直接将学生的剩饭吃掉,并且是当着学生本人的面,并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是否透着几分“当场惩罚”、“公开示众”的意味呢?

……

评论太多,因为面对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站的立场不一样,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观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身教”,却都要受到这么多的质疑,甚至要承受更多可能被凌驾的风险,又让我再次看到了作为教育者的艰难。左右为难,恰恰成了现阶段教师的困惑。

因为,教育者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能十分完美,每一个行为都不可能避免不被别人站在其他角度评价,甚至被诟病,这样,对教育者的种种限制与所谓的约束,势必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只能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于是,教育的真正力量在哪里?确实令人堪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写在后面

河北这位教官的做法,我总想:从教育的目的和层面去分析是最为合理的,他的这种行为只能受到称赞,不能给予质疑,更不能指责与批判,我们要让这些勇于用行动去践行教育的“勇者”给社会带来真正的示范,从而形成正能量在社会兴起教育风尚。这难道真的很难吗?

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河北教官这样的“身教”是最好的践行,我们何不让“他”盛行下去?

标签: 教育 孩子 教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