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

作者 | 樊登读书 · 桃花月球

主播 | 樊登读书 · 沙漠之狐

"

时代印记 · 记录非凡人生。

书友们晚上好,这里是由樊登读书打造的新栏目《时代印记》

栏目将为大家搜集古今中外各个行业值得被记录的人,借由这些“非凡”人物,我们一起对人生重新定义和思考。

每天一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

本期栏目出场的主人公,是一位怪人,他既是不可忽视的数学大家,又是“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陈景润的传奇人生~

"

1978年,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将数学家陈景润,推上了流量的巅峰。

一夜之间,“长大要当科学家”成为全民励志梦想。

很多青年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是赞叹:“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然而,陈景润的成就备受追捧,人生历程却令人唏嘘。

在那个缺衣少食,极为动荡的年代,他带着一身疾病,坚持完成研究,极为不容易。

他用立志、勤奋、无畏与坚守,告诉每一个未来人:

不是有才华就能成为天才,也不是单靠努力就可以成功,拥抱品格,才能登上最高的山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

少年立志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普通的家庭。

这个家庭孩子众多,家境贫寒,母亲在陈景润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但出身普通,不是未来的决定因素。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陈景润虽然身体不怎么好,拙于言辞,但酷爱读书,尤爱数学,遇见了恩师沈元先生,奠定了未来卓越的基点。

沈先生曾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主任,因为时局原因,来到陈景润就读的福州英华书院教书。

有一天数学课上,沈先生出了一道有点难度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来计算士兵的数量。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的时候,陈景润已经给出了答案:“53人”。

沈先生大为惊讶,自此关注到了这个反应灵敏的少年,对他极尽勉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沈先生喜欢给大家讲一些数学趣事。有一天,他讲了德国著名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的故事。

哥德巴赫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现象:“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遗憾的是,他发现了却不能证明它,于是求教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结果欧拉穷尽一生,也没有证明出来。

自此诞生了近代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

沈先生对学生们说: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希望你们将来解开难题,创造奇迹。

老师的一席话,为陈景润打开了一扇奇幻之门。

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是不会成功的。

觉醒推动思考的方向。

陈景润确立了一生的目标:下苦功夫,打好基础,全力以赴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

青年专注

1950年,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理系。

在学校里,课程之余,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中来,博览群书,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打基础。

没想到,四年的学习只读了三年,他便响应国家需要,提前毕业,分配到北京四中学做了老师。

但懂数学和教数学,是两码事。

陈景润性格木讷,虽然对数学研究很深,但方言很重,表达能力也差,根本无法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孩子们。

而且他痴迷研究,经常在课程中蹦出数论之类的语言,将数学课讲成了天书。

学校只好罢免了他讲课的权利,改为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陈景润极为苦闷,本来身体就弱,现在工作受挫,心情抑郁,更是多病。

结果,学校最后以养病为由,将其解聘了。

没有收入,陈景润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治病,吃饭都需要钱,数学研究需要买书也需要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但磨难没有让陈景润止步数学研究。

坚定的人生目标让其更专注内心,几经挫折,都不肯摇摆。

没钱买资料,陈景润成了书店里的“蹭书贼”,只看不买。时间长了,书店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将其拒之门外。

书店不能去,陈景润在家人的赞助下,上街摆地摊,租书卖书,收入虽然微薄,但解决了生计,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专心阅读和思考。

不久,当年的高材生居然成了街头讨生活的小贩,这个消息传到了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耳朵里。

他非常震惊。

为了挽救人才,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了厦门大学,让他负责资料室的工作,解决了陈景润吃饭与研究的两大难题。

有了稳定的环境,陈景润安下心来。

除了吃饭睡觉,他都不离开资料室半步,专心攻读华罗庚的著作,不停演算,反复阅读高达30多遍。

超人的努力,就有超人的成就。

陈景润写出了论文《关于塔内(G.Tarry)问题》,并引起了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的华罗庚的关注。

华罗庚看了论文,感叹着对身边的学生说:“你们在我身边,成就却还不如远在厦门自己研读的陈景润”。

由华罗庚举荐,陈景润调入中科院,正式开启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脚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3

中年吃苦

没有哪一种成功来得容易。

每一种优秀的背后都是漫长的苦熬,和独自品味孤独寂寞的时光。

在中科院,陈景润开始了忘我研究。

他惜时如金,凌晨3点钟就起床,学习多种语言,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寻找“哥德巴赫猜想”的突破点。

四人住的宿舍,极为喧嚣,陈景润觉得这干扰他思考,虚度了时间,就在一个约3平方米的厕所里搭了一个简易的床铺,住了两年,专注演算。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让“哥德巴赫猜想”有了重大突破。

这篇论文有200多页,但当时杂志篇幅有限,只发表了部分。

结果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享受,浩劫开始了。

没来得及修改发表的演算手稿,也被洗劫一空。

被下放,住处被切断了电源, 为了研究,他不得不点起了老式煤油灯。

被赶到了锅炉房居住,不足六平米的地方,也没有让他停止研究,继续“哥德巴赫猜想”的推演,演算的草稿纸多达了六麻袋。

醉心于研究,让陈景润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

他被称为“怪人”、“痴人”、“自闭症患者”,无限被误解中伤,没有时间辩驳。

后来政治形势改变,领导派人来看望他,专注思考让他连说话,交谈的时间也没有。

对信仰十二分的忠诚,肯吃世界最大的苦,让陈景润获得了最大的成就。

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正式发表了陈景润的完整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哥德巴赫猜想(“1+2 ”)。

这篇论文,引发了多方关注,也让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中国。

陈景润迎来了春天,被赞誉为“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移动了群山”。

在演算的过程中,他改良的“加权筛法”,更是让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特震惊不已。

他紧急叫停了已经付印的《筛法》一书,在书中又增加了新的一章——《陈氏定理》,并撰文肯定说:

陈景润让筛选法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4

晚年坚守

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让陈景润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太多时候,一个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往往就会停滞不前,坚守初心很难。

陈景润对成功关心,但不沉迷,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清醒。

在研究上,他矢志不移。

长年劳累摧毁了他的健康,住进了医院,他也把工作转移了医院。病床上,他依然在坚持自己的演算。

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在感情上,他情有独钟。

就在住院期间,46岁的陈景润情窦初开,遇到了一见钟情的另一半----由部队派往医院短暂学习的护士由昆。

爱情来晚,却不代表不懂。

他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精神也用到了表白上:“如果你不答应,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这些话让由昆惊呆了。

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数学天才”,便列出了三个缺陷:“脾气特别不好” 、“饭也不会做”、“衣服也不会做”。

陈景润四两拨千斤的解决问题:“脾气不好让着你;饭不会做吃食堂;衣服不会做,我穿你的旧军装啊!”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有人照顾,陈景润的健康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由昆尽可能地让陈景润运动,提升体质,推动了后续更多的研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生活上,他依然维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

1979年,陈景润应邀美国做研究,在这里,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

但陈景润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不富裕。

在美国生活的几个月,他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不肯多花一份钱,回国的时候,竟然上交了国家7500美元。

他动情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 ,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病逝,年仅63岁,他为国家做了最后一件事:

捐赠遗体,为医学解剖所用。

鞠躬尽瘁,让人泪目!

陈景润永恒璀璨在数学史的星空!

纵观陈景润的一生,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以品格打底的。

也正因为如此,伟人已逝,伟大不止,成就之外,精神不朽!

陈景润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偶像,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影响力。

他感动过他的时代,惊艳过他的时代,也让未来铭记。

他成就的一生,励志的一生,坚守的一生,彰显的精神,必将被永恒承继,继往开来,传承不息!

点个「在看」,致敬科学英雄。

作者 | 桃花月球,原创作者,出版《少年的你:李白的诗酒江山》《胡雪岩传》等作品。

栏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北贝

音乐 | 《回忆的温度》、《早上的阳光》、《亲切的叙述》

话题时间

“你有什么想对陈景润说的话”

快来留言区告诉读书君吧~

【时代印记】· 记录非凡人生

每晚7点,我们一起体验百态人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