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是知识运用的最高层级,可谓最难的作业了,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在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考查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相比于朗读、识记、辨析、理解等要求,属于应用、创造这个最高层级的要求了,难度是很大的。
难度越大的任务,要想顺利完成,就越需要较多的能力和品质。除了思维、表达,还考验学生的视野、感受力、思想、耐心、毅力等等,学生要写出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作文,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的劳动。那么,很多忍受不了这种考验的孩子,就会想放弃;表现出来,就是不想写、害怕写。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叙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一个过程。作文,作为学生阶段的必考题,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一直深受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同时也是很多学生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对于作文我觉得真的好难,说实话我也特别的讨厌写作文。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考语文的最后一个试题就是写作文,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现在我都能回忆起那时候肯定是东拼西凑来的,胡乱在写,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作文。
后来上了中学,我清晰记得,我姐在广东打工,给我买了一本厚厚的作文书寄回来,好像叫新概念作文吧!沉甸甸的礼物,来之不易,也代表了二姐对我的关爱,至今我都保留着那本作文书。其实在这本作文书上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作文来,不仅成绩上升得特别快,更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将来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可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同学对作文是“谈文色变”,只要到了写作文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蹦不出几个字来;有的同学就拿着笔在手里转来转去;有的没精打采,一筹莫展,迟迟不肯动笔!原因很简单啊,没思路,没有可写的,怎么写?
诚然,作文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不代表全部学生都难,全部都讨厌,我觉得讨厌作文的只是有一部分学生,有很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写作文的,包括我后来也喜欢作文了。所以说讨厌作文的学生都有可能后来被转化,就像学困生也有可能被转化成优等生是一样的道理。
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也讨厌写作文呢?
说起为什么孩子都不喜欢写作文,一般都宁愿把原因归咎到孩子身上,比如“懒”“不肯动脑”之类。其实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作为成人,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为什么小时候不喜欢写作文?我想这同我们的教学“体系”有很大关系:语文老师的教案中普遍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好像从前“私塾”在这方面是“有一套”的。着重点,我以为应该还是“引导”吧?)
而另外方面,我觉得,写作文又同社会的环境因素有着“微妙关系”。
在现有体系中,作文基本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语文课并不讲“作文”。这没什么,本来作文就是“自己作”!问题是写什么怎样写,命题基本都给框死了!这也没什么,命题嘛!题目命好了,你只管“作”就是!可要命的问题就来了,写作文应该是“写真实”,只有真实的才容易下笔,有什么写什么才能够发挥!但试问咱一茬一茬多少代的学生当中,有几个会这样“大胆”地把平日里的“胡思乱想”也写到作文里去?
是个孩子只要不傻,都不会把做过的荒唐事、遇到的难堪事、心里的不平事,真实地通过作文本给写出来!哪怕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也不是人人“敢”写的!在中国,“隐私”的观念其实还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既然连小学生都有“隐私”,那造成什么一种状况呢?写作文全是“应付”!作业本子交上来了,写得怎样?老师顶多会拿其中一本用词造句“写得最好的”,作范本向全班的学生朗读“推荐”。这样老师也可“交差”了。至于这范文描述是否是“真事儿”,好像老师并不会“过问”。这样,写作文变成砌词堆句文章修饰的“竞技”!重点已经不在“写”所要“表达的”内容(即“生活实录”)了。
如果写篇作文,绕开“现成”可触摸的“真实”不去写,而写并不真实的情感和事物,那几乎等于“搞创作”了!对童言无忌的孩子来说,未免也早了点,难度也太大。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题材限制。
这个题材可能我根本就无话可写,硬要编出一大篇文章来,实际上内心非常难受。又或者,自己想写的不符合评分要求,为了得到高分,不得不硬着头皮写一些自己都不是很认可的文字。
不能自由发挥。
作文要求字数,正能量,优美。本来写作文有个很大的用处就是梳理自己的思绪,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却是憋屈的。你被限制在一个框架里面,还得在有限的是时间内写出“优美”的文章,这种写作方式没有让我们更放松,更有思想,而是感觉自己变成了写作机器。
文化积累不深厚。
提供给我们读的书籍太少了,有的一年到头来仅仅就是几本教材,我们的文化知识储备不深厚,不扎实,如果我们的知识如浩瀚的海洋,能写不出来吗?写作文就是信手拈来。
语言表达能力弱。
一样的素材,有的同学写得好,有的同学写得不尽人意,就是和我们平时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写作文就像是口头表达一样,得有一个思路,只是用笔写出来而已。
语言素材积累少。
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得文采飞扬,而有的同学写得干瘪无力,这就是区别。这些区别就利益于我们平时的积累,比如有些描写的经典句子,经典的写作片段,还有我们平时多背多读经典的文章和课文,都是积累的一个过程,只有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达到质的飞跃。平时素材积累得多了,怎么可能写不出来?
框架结构问题。
我们写作文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不是多拼拼写凑凑就可以完事的,一定要把框架构思出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需要思考的。
现今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太多条条框框,过于重视技法,评价机制单一、机械。
作文题,是老师规定的。作文课讲什么?讲技法,作文技巧,一套一套的,什么如何拟题啊、怎么开头啊,几种描写啊,过于重视技巧,把作文肢解得零碎散乱,忽视了作文内在的质和美,抹杀了写作者的灵性。
平时练习作文按照考试标准来,考试作文什么标准?写多少字,是死的;开头写几行,是死的;叙事该怎么叙、描写该怎么描;什么时候点题,点几次等等等,叫你写几年,你还想写呀?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他不怕才怪。
总结语
我小时候也讨厌写作文,所以很能体会孩子不喜欢写作文的心态。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怎么喜欢写作文的。这里需要指出一点:不喜欢写作文,不代表不喜欢写文章。
昨天晚上我翻出了初中写的日记和平时的随笔,发觉当年的自己其实也很爱写文章。但是对于学校里面的作文,我们都会有一定的排斥感?
我看了当年的日记,感觉真的很过瘾。这些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几段话,实际上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好处。所以我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
写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能够提供自己的兴趣和成就感。但是话说回来,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命题作文中来。
要想写作不那么难受,还是得多些经历,多些感悟。否则都是瞎想,那么写作就变成了痛苦和折磨。所以我鼓励自己的孩子平时多写一些感兴趣的文字,等到孩子对文字有掌控力了,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了。这个时候对孩子提要求,孩子往往更愿意接受,也不容易对写作产生厌恶。
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读书,读好书,多阅读经典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多摘抄一些好的句子,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语言词汇,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多多训练写作,多积累。同时要及时表扬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老师,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不要打压我们的孩子。营造书香家庭,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只有不断重复训练,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才会慢慢喜欢写作而不是讨厌写作文。
破解的方法,只能从兴趣上下手。强迫,是写不出好文的。
写作文,写就好了,别给太多限制,别讲那么多理论。写出来就是了不起的劳动,值得鼓励;讲那么多,讲的人会写么?听讲的人就会写好么?也别死搬着什么评分标准去套框子,只要学生会观察生活,能写出自己的一些发现和感悟,就是好作文。教师也要多肯定、鼓励学生,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比如定期给学生出一本作品集的电子杂志,给喜欢写作的学生出一本个人作品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