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5月22日讯惊闻“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武汉市第四中学师生、校友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杰出校友。
武汉四中前身为博学中学,1899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教授创办,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1946年8月—1948年1月,袁隆平曾在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读高中。袁隆平曾表示,武汉四中是他最感亲切的母校,“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
袁隆平院士的学籍档案(学校供图)
离开母校的日子,袁隆平常怀赤诚之心,先后6次回武汉四中探望。为弘扬博学文化,袁隆平于1995年在母校始设“袁隆平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
据校友透露,学校复名为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也是袁隆平提出的建议。2009年4月,袁隆平回母校时,向武汉市领导提出了恢复老校名的建议,他说:“表面上看,校名的改动只是几个字,最重要的是弘扬博学文化背后的精神,也就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广博的知识,练就百折不挠的精神。”经武汉市政府批准,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之际,武汉四中同时挂牌“武汉市博学中学”。
袁隆平为母校题词。(学校供图)
“太突然了,前段时间我们还联系过。”22日,武汉四中校长胡斌听闻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胡斌说,5月7日,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校史馆袁隆平陈列区的相关资料,他还跟袁隆平院士的秘书联系过,征求其意见。多年来,袁隆平院士一直心系母校发展,多次回武汉与师生亲切交流,学校教师代表也曾多次赴长沙探望他。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睿智幽默的老人。”原武汉四中副校长、现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党总支书记汪波回忆说,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曾多次与袁隆平院士进行面对面交流,每次谈话都深受启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年4月21日,袁隆平受邀回武汉四中参加“名校友面对面”活动。当时,老人精神矍铄,他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在第三组第四排靠左的位置坐下,说:“当时我就坐在这里,同桌是林华宝,也是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后,当着近千名师生的面,袁院士自曝“短板”,说他读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太好,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负负得正”(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但,同桌林华宝院士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同一道数学题,他一晚上都解不出来,林华宝只需5分钟。那个时候,林华宝虽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但不会游泳,而他是游泳好手但数学不好,于是两人达成协议,互相当“老师”。“我划不来,我把他的游泳教好了,他没把我的数学教好。”讲述这段难忘的同窗情谊,袁老风趣幽默的谈吐引来一片笑声。
“虽然在武汉学习生活的时间不长,但他会讲武汉方言。”汪波说,作为那次活动的主持人,她用武汉话跟袁老打招呼:“您家吃了冇?”袁老随即用武汉方言回复:“吃了呀,我喜欢武汉的热干面!”一辈子跟农田、水稻打交道,袁院士始终保有一颗少年之心,每每有老校友相互问及对方年龄时,他都不会用“多少岁”,而是“公岁”,或者是“How young are you”,意指青春几何。
2015年6月28日,85岁的袁隆平最后一次重返母校,出席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而此项赛事能够“落地”武汉,最早还是源于袁隆平6年前的一次提议。
武汉四中建校120周年,袁隆平题词。(学校供图)
2009年4月,袁隆平回武汉四中参加“名校友面对面”活动。现场,他深情讲述自己在武汉读书时曾摘取游泳冠军的故事:1947年,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十分喜爱游泳的他,便向体育老师报名,但由于个子太小,没有入选。不服气的他混进了预赛场地,老师勉强答应让他试试看,结果他一鸣惊人,获得了汉口赛区(武汉市)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的冠军,后来又在全省的比赛中摘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将来要有所成就,必须先练好身体。”袁隆平告诉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同时,他提议武汉四中申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故人长辞,桌椅如旧。(学校供图)
2019年10月6日,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袁隆平院士最后一次为母校题词:勤朴博学,个性发展,甲子双至,再创辉煌。
师生们表示,他们将秉承校训,牢记袁隆平院士的教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舒晓庆 王雯婷)
【编辑:胡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