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大多数人都觉得,一个出生在优秀家庭的孩子,大概率会比普通孩子更优秀。
可前不久,看了北大博导丁延庆副教授的一段小视频后,却发现原来曾经的学霸,居然也会遭遇鸡娃的“滑铁卢”。
丁教授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从小学习成就就很优秀,6岁就能背下新华字典,本科就读北大,后又进入哥大深造。他的夫人,也是北大毕业的。
照道理,这样优秀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可是他们的女儿,却完美地避开了他们所有的优秀基因。
用丁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已经满满的都是无奈了:“我现在辅导我女儿,那真是……她比我们小时候,差太远了!”
不管他如何努力鸡娃,如何焦虑,最后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她就那样,你就得接受,这个可能就是天道……”
父母是学霸,孩子是学渣。耗费无数心血,最后孩子却注定只是个平凡人的现实,你能接受吗?
01、“均值回归”不可忽略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曾在一次演讲中调侃说,自己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此言一出,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吐槽:
“我和老公都是硕士毕业,本以为孩子也不会太差,结果他就是个妥妥的学渣,能考及格就不错了。”
“我和我老婆从小都是学霸,结婚的时候,很多人还打趣地说,两个学霸的孩子,以后智商还不得逆天啊。可结果却是妥妥的学渣,唉……”
闺蜜在无数次辅导孩子被气炸之后,也曾仰天长叹:“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孩子将来学历会不如我的事实。”
为什么父母是学霸,孩子却大概率地没能成为学霸?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均值回归”。
这个概念,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提出来的。
他通过研究“父子身高”的实验发现:如果父母的身高都很高,大多数孩子可能反而没有他们高。
也就是说,父母的一些突出的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后代的这个特征,会朝着均值靠近,也被称为“回归效应”。
这也客观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父母是学霸,孩子却是学渣的现象。
即使你不相信均值回归,网上的一组数据,也能让你有更清楚的认知:
以2020年为例,清北本科总共录取约8100人左右,研究生和博士生一共录取了约18000人。除去一部分国外留学,或去其他城市之外,大多数人都留在了北京。而他们的后代,也就成了彼此最强有力的对手。除去各种因素,就算大约7000人吧。
而清华北大2020年在北京招收700余人。也就是说,就算是清北二代,也要考到前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难吗?太难了!可见,孩子大概率不如自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02、你的“认命”VS 别人的“认命”
也许你会觉得,既然学霸的孩子都可能“回归均值”,那自己鸡娃还有什么用?不如尽早认命好了。
有一位网友,算了一笔账。假如攒钱买一套六七百万的学区房,比较好的结果是,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选到一个好的专业。再理想一点的话,孩子能和自己在同一个公司工作。
倘若不理想的话,不仅孩子可能一事无成,钱也会打水漂。
这样算来,似乎没有折腾的必要。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虽然丁教授一脸无奈,说自己不管如何辅导女儿都没效果,但并不代表他就会对孩子放任不管。
而那些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孩子,几乎都享受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能够给他们提供的平台和际遇,与普通人的孩子绝对不一样。
比如高晓松,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外公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婆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国籍博士。
他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小时候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家人就会随便写张纸条,说你上哪家问谁谁谁去”;
又或者是“随便踹开一家的门,进去聊会儿天就很长知识,梁思成林微因就住在我家前面的院子……”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的见识和眼界都异常开阔。所以,即使他从清华大学退学,也丝毫不影响他最后的成功。
你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从一开始的起点就不一样;你的“认命”和他们的“认命”也绝对是两个概念。
很扎心!但这却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03、普通人的“鸡娃”该何去何从?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鸡娃是不太可能的。但如何“鸡娃”,却是有技巧的。
日本心理训练师森川阳太郎,曾提到过自己独创的一种心理训练法“OK”线。
他认为,与其将孩子目标定得很高,以至于达不到而气馁,不如给孩子设置一条OK线,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每次将目标提高一点点,孩子只要踮一踮脚就能达到,不仅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就感,还能带来更多的自信。
比如:一个平时只能考60分的孩子,一下子要求他考90分不太现实。但如果将目标定在70分、80分,再到90分,也许就会成为可能。
另外,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学习成绩不好,也不代表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能接受孩子大学不如你吗?
有位匿名的网友答:我妈妈接受了。
他说自己的妈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六年大学拿了四年班级第一和奖学金,妥妥的学霸。可是自己却没能成为她的骄傲,成绩时好时坏,高考连一本线都没到。
可是,妈妈只会批评他不够努力、不够仔细和认真,从来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批评他。
妈妈同事的孩子人均985,可她还是会由衷地对别人夸自己的孩子:
雅思考了7分;
班里跑步得了第一;
自己做攻略和朋友去国外旅游……
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他的妈妈依然很开心自豪。
看过这样一段话: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是柠檬,有的是苹果,有的是仙人掌,有的是小树。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柠檬更酸,让苹果更甜,而不应该让仙人掌长成参天大树。
深以为然。
不是说教育没有用,而是被焦虑裹挟的父母们要意识到:孩子成为普通人的几率更高,平凡才是常态。
但即便如此,父母还是要接纳和欣赏孩子,因为他们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依旧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文|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