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什么越来越难?教材总编:部分人做不完卷子,才能选拔人才

《氓》、《劝学》、《爱莲说》、《过秦论》、《岳阳楼记》、《兰亭集序》、《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文,至今读起来都是余味无穷,仿佛让人从喧嚣浮躁的21世纪一下子遁入了千年之前的谧静,清宁、安适、平和而赏心悦目。

然而,虽然这些文字是传承千年的不二经典,纵然它们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峰,但处于不同环境来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当我们还是寒窗学子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对语文课本中的“必背”二字产生反感与厌恶。

尤其当需要背诵的课文越来越多时,阅读理解的问题越来越刁钻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越来越丰富时,我们才发现:语文正在往越来越难的路上走。

前段时间,教育部语文教材总编辑温儒敏教授的一句话火了,他说语文学科应该变难,高考语文最后就是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看到这儿不少人恍然大悟,啊原来语文那么难不是语文本身的原因,而是教材方和出题人有意为之啊!

但后来温儒敏教授出来辟谣了,他表示让部分人做不完高考语文试卷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策略和手段,真正目的是通过语文拉开与其他人的差距,从而真正实现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但这个解释似乎并不完全能令人信服。一名陕师大教授就持相反的态度,他从学生角度出发质问教材编辑部门:高中生要背诵72篇古诗文,请问你们自己可以背完吗?

是啊,现代高考不像古代科举应试,只需专攻一门国学即可,寒窗苦读数十载就盯着“之乎者也”不放。如今的高中生压力甚大,文科生要兼顾其他需要背诵的学科,理科生也要多拿出时间对付数理化,以语文为首哪能行呢?

不过,温儒敏教授的提议是有一定优点的。比如,作为学习、使用和深造母语的最佳方式,语文考试如果太简单,会给学生造成“不需要学习也能考出好成绩”的错觉,会影响母语的重要性;在中国,其他学科都是以语文为基础完成构建的,学好了语文,有助于提升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对其他学科亦有帮助。

当然,有很多人不同意温儒敏教授的观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凡是经历过高中生涯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那三年是如何扛着重压度过的,除了学习完全没有别的时间,即使放周末也只是换个地方写作业而已,那些“课堂减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语都成了虚话。所以,让语文变难,同时也会让学生变得更难,这是同进共退的矛盾体。

其实,背诵古诗文归根结底还是兴趣的问题,有人天生喜欢文学,即使你不用考试强迫他去背,他也会自己沉醉其中;有的人对文学不感冒,他认为背诵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即使背诵得再多,作用也不大。

小解认为,在语文教材中添加或删减内容,都是次要的被动的方式,如果真的要学生从学习语文中真正受益,那不妨从培养兴趣、培养好的习惯开始入手,而不是模仿“题海”战术,单方面增加数量来逼迫学生去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对于温儒敏教授的“选拔人才”之说,小解认为这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难道不是为了教书育人吗?难道不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吗?说得再高雅点,难道不是陶冶我们情操、升华我们心灵的吗?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或者说主要是为了体现出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那么我觉得这个方向就偏得厉害了。我更希望有朝一日李白、杜甫、苏轼不仅能够走入课本,还能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在限于课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再为了考试,这样的国民素质教育才是我们应该期待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