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接生袁隆平的牛人女大夫,她让中国产妇安心生孩子!

刚刚过去的周末,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等大家都吃饱了,他也离开了。

当人们举国怀念这位值得尊重的老人时,星猫园长想和大家聊一聊91年前,袁爷爷出生时的一些往事、与他相关的人。

现在,大家感谢袁爷爷让中国人吃饱饭不再是梦想;而当初为袁隆平接生的妇产科女大夫,她的医者仁心,让全中国的产妇能顺利平安生下孩子也不再是奢望。

今天,我们哀悼袁爷爷,其实,更要感激那位妇产科女医生!

1930年9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女医生接到通知,一位与自己同龄的产妇即将临盆。

产妇名叫华静,是一所小学的英文老师,当时,两个人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交流。

即将出生的是华静的第二个孩子,接生女大夫的医术非常高明,对待产妇也很和蔼,经她手接生的产妇一般都能顺利平安地生产。

很快,这个婴儿出生了。孩子爸爸很高兴,他说,这个小孩排在袁家 “隆”字辈,又是在北平出生的,就叫他“袁隆平”吧。

这就是袁隆平出生的那一刻。为他接生的女医生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代妇产科奠基人,医学泰斗——林巧稚。

论什么事,就要回到所处时代环境来说。可以说,对于国人所做的贡献,林巧稚并不亚于袁隆平。

倒退几十年,中国大多数婴儿都是在家里由产婆接生的。

那时候孕产妇和婴儿的存活率很低,要不,怎么都说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走一遭鬼门关呢?

没有现代医学卫生的条件。

产婆给新生儿剪脐带时,随手拿一些锐利的东西就剪了,没有经过消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新生儿破伤风、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率极高……

对于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人,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婴儿夭折的痛苦记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那个时代,被中国人记住的名字就有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作为新法接生的推广者之一,经她双手迎接的婴儿就有五万个,所以,人们给她起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名字“万婴之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林巧稚是如何走上从医这条路的,学医之路上,她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1901年2月,厦门鼓浪屿的一幢小洋楼里,林家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因为已经生了一男两女,而这次出生的又是一个女孩,深植重男轻女观念的产妇心灰意冷。

而这家的男主人林良英早年在新加坡读过大学,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所以,看到被丢在床脚的女婴,他心疼的抱起来,父亲希望这个女儿将来做人办事比谁都巧,所以就起名“林巧稚”。

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亲,对每个子女的教育都很重视,他从小就鼓励林巧稚要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林巧稚5岁那年,母亲患宫颈癌去世,就在母亲去世的那个夜晚,林巧稚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想法。

后来,每当她对母亲的思念越深,学医的念头就越强烈。

没有了母亲的照顾,好在父亲对这个女儿很器重。在父亲的鼓励下,林巧稚从没有像姐姐们那样裹小脚。

12岁那年,大脚林巧稚进入了鼓浪屿上的一所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后,林巧稚不愿像同龄女孩那样早早嫁人,她要像男人那样去做事,于是,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

可是,协和医学院要读8年,女孩子的年纪岂能这样白白耽误。好在,开明的父亲支持她,父亲和大哥东拼西凑为她准备了路费。

1921年,林巧稚20岁那年的夏天,她准备离开家乡,乘船到上海报考了有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月的上海,酷暑难耐,考场上的林巧稚专心考试。

突然,一位女学生突然中暑被抬出了考场,因为是女学生,监考的男教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二话没说,立即把中暑的考生安置到阴凉处,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迅速处理好这起突发事件。

但当她回到考场,考试却结束了,林巧稚最有把握的英语却没有答完。

这次考试,协和只招收25名学生,录取率很低,女生要被录取就更难了。尤其没答完英语试卷,让林巧稚更是闷闷不乐。

一个月后,回到鼓浪屿的她却意外地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也许是她没有答完的试卷已经相当出色,又或许是她面对病人的果断和忘我,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一次考试。

据说,监考老师专门为林巧稚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她的品行和英语对话的流利,这份报告对于校方录取林巧稚是否有用,已经无从考证了。

但当时,还不是一个医生的林巧稚,已经具备了一个医生的基本素养: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百年前,当一个女学生从厦门到北京求学,不是一个小事。林巧稚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发奋读书。

彼时,协和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当严格:

考试75分才算及格;

一门主课不及格就留级;

两门不及格就除名;

没有补考和商量的余地……

学校还规定,晚上十点学生宿舍全部熄灯,但一过十二点,总电闸就又合上了,林巧稚常常钻这个空子,把电灯罩上纸悄悄地继续看书。

8年的苦读,林巧稚一路领先。

到1929年毕业,入学时的25人,只剩下16个了。

林巧稚高居榜首,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

她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女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毕业时,协和医院的各科主任都争着要她,林巧稚却选择了妇产科。妇产科当时正在创立初期,而且前途不明。

当时不少老师和同学替她惋惜,觉得干内科、外科更有前途。而她却说:“妇产科需要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29年7月1日,林巧稚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生,转年,袁隆平母亲入院,林巧稚接生。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段渊源。

后来,在协和工作过的人回忆起林巧稚,说那是一位特别爱穿旗袍、走路飞快的瘦瘦小小的老太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不仅医术高明,更是以仁厚的医德获得病人和同事的尊重。

那时,林巧稚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女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人们的印象中,林巧稚的桌案上永远堆着一摞病例,院里一些外国医生望着排长队的病人,常常以时间差不多了为借口溜掉。

而林巧稚一定要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这样就常常耽误了吃饭,有时干脆让护士给她带一块烤白薯对付一下。

她曾对自己说:“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24小时的大夫。”不管病人有钱没钱,她就想:反正我是你的医生,我就要为你服务。就这样,林巧稚成了医院里最忙碌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林巧稚不允许科里任何人用语言刺激产妇,她对一个呵斥产妇“不要叫喊”的年轻医生说:

“英语中,助产士一词是指站得很近的妇女,产妇把自己和孩子的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说你饿、你累、你困。”

有一次,医学院的学生到妇产科见习,在学生观察产妇分娩过程的报告中,林巧稚只给其中的一个学生批了一个“好”字。

原来,那位同学的报告上比别的同学多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汗珠”。

林巧稚教导学生:“你们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你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会懂得守护生命,敬畏生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林巧稚的宿舍是离医院最近的一幢小楼,病人有情况,她一路小跑就到病房了。

她每天下班前,都要在病房里转一下,每个病人的情况都要问一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正是因为每天忙碌的工作,使得这位性格开朗的女医生一生未婚、一生未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时,妇产医院在中国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正是在林巧稚等人的努力下,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

也正是她们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产妇和新生儿有了安全的保障。

今天,我们对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越加称赞,我们反而越不能忘记当初为他接生的这位女医生。

也正是因为林巧稚医生兢兢业业对待每一位接手的产妇,才能让袁爷爷当初顺利、平安地出生,才有了多年后他为中国粮食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也正是林巧稚医生和众多为了中国妇产科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的开拓者,让更多生孩子的女人不再胆怯、紧张。

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得起本职工作、担得起要负的责任,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今天我们了解了林巧稚大夫和袁爷爷之间的往事,惊叹于这世间人与人的神奇渊源。

两位院士,一位是神农,一位是神医。

期待世间有更多这样的人,造福百姓,造福人类~

星猫说

你说多巧吧?如果没有当年林巧稚大夫的大力推广科学接生,也许就没有袁隆平爷爷的平安降生。更巧的是,林巧稚还亲手为袁爷爷接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