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千古,钟南山无双,为他们铺路的女人,也不该被遗忘

母亲当初播下的一粒种子,终于长成无双的参天大树。

——遇言姐

这个周末,遇言姐一直在看稻种改良的历史。

在这条让人类吃饱饭的漫漫长路上,除了令我们哀痛悼念的袁隆平院士,还有对三系杂交稻贡献巨大的谢华安院士、颜龙安院士,以及提出杂交水稻理念的美国人亨利·比奇先生,还有早期尝试过三系育种的日本农业科研人员。

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知识和信念的薪火相传,共同推动着世界的进步。

感谢他们,让十几亿人不再为果腹而忧虑。

看到大家自发走上街送别袁院士,遇言姐深切感到中国社会文化中,一直蕴含着的天下道义和士人风骨。

这种精神凝聚力是我们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我们是带着数千年的精神传统走在复兴的路上。

出于对袁隆平院士的追思和敬仰,大家都在转发袁院士的一篇旧文——《妈妈,稻子熟了》。

这是10年前袁院士在首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上的致辞。

在文章中,袁隆平提到母亲原本是一位城市长大的大家闺秀,但因为自己分配在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搞试验田,母亲也跟过来帮自己带孩子,最后就安葬在了这个小镇上。

袁隆平说母亲是这辈子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

母亲的英语启蒙,让袁隆平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视野和思维,在闭塞的60年代坚持阅读英文科学文献,捕捉到美国和日本的研究进展。

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是母亲为孩子们亲授尼采,讲解伟大哲人的坚韧一生,让袁隆平在经历千百次的失败后,仍然坚信,必有一颗种子可使人类告别饥饿。

袁隆平说——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粒种子,是妈妈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得到的,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袁隆平出生于民国大户人家。

经商发家的祖父曾任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父亲毕业于南京大学,曾任小学校长和督学、平汉铁路局秘书。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同样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扬州人华静,从小便被父亲送去镇江县里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

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文,更对西方的名家巨匠如数家珍,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

袁隆平的母亲高中毕业后,在芜湖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与时任校长的袁隆平父亲结婚。

遇言姐说,这是一心搞基础教育的白富美和富二代的联姻。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接生者是出生于厦门归侨家庭、首位毕业留院的女医生林巧稚。

那一年,华静与林巧稚都是28岁。

在动荡的年代里,袁隆平随父母先后辗转于北京、天津、赣州、汉口、重庆、南京……

不管在哪里避难,哪怕条件再艰苦,父母都没有放松过5个孩子的教育。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上映时,这个文青之家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

在汉口时,袁隆平上的是当地最好的小学——汉口扶轮小学。

一年级时,老师带大家去学校附近的园艺场春游。

时逢六月,桃红柳绿,鲜花像毛毯一样铺在地上。

这让袁隆平想到刚看过的电影场景——窗外是触手可及的水果,随手跟奶牛接一杯牛奶。

正是《摩登时代》和园艺场的春游,激发了袁隆平从事农业的初心。

70年后,回忆起儿时的那一次春游,袁隆平仍然觉得美妙清晰、宛若梦境。

无学可上之时,华静就给孩子们口授英文,给他们讲述她热爱的尼采。

尼采是五四一代的精神偶像。

那种热情澎湃,那种血气方刚,那种激动狂热,至今读来仍然令人震撼。

据袁隆平说,孩子们还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就给娃们宣讲尼采了,自己从儿时就对这位伟大哲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无比钦佩。

尼采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是一个严苛的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理想主义者。

尼采的人生观是——蔑视懒惰、顺应良知、负起责任、解放自己、拒绝浮华与虚荣;

尼采的教育观是——施予光线和温暖、润物无声、发展人的自然性。

如此先进的理念,袁隆平自小就因为母亲的传授而浸润其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仅如此,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用英文读《圣经》。

上学后,袁隆平的英语课无需复习,高分手到擒来完全不费力。

除此之外,出身英国教会学校的母亲,跟为她接生的林巧稚一样,有着宽容、奉献、朴素、友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袁隆平说:“母亲总是教导我们博爱、诚实。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就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生时期的袁隆平是个由兴趣爱好驱动的人,自由散漫、不受约束,“什么都想学一点”。

看了《摩登时代》,就去学习农业;

喜欢游泳,就一直参加比赛,差点游进国家队;

想学音乐,就跟同学一起写歌、一起拉琴。

渴望入伍,就去报名参加飞行员考试,在800名考生中一路通关;

后来,高中毕业的袁隆平执意要去学最冷门的农学。

时任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虽然希望儿子读政法以方便从政,但在犹豫了一阵子之后,仍表示尊重孩子的意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袁隆平的家庭教育时,遇言姐屡屡为这个家庭的先进和开明感到惊讶。

有价值指引、有技术支持、有情感依托、有选择自由,还练就了一个无比重要的好体格。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无论跟哪一个时代相比,袁隆平得到的,都是最好的教育,真正的精英教育。

一生勤勉谦虚,是钟家的家风

跟袁隆平的家境十分相似的,还有钟南山院士的家庭环境。

钟南山的父亲先后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

母亲廖月琴出身福建富商家庭,就读于厦门的美国教会女中,之后又考取协和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被民国卫生署公派至波士顿留学。

和袁隆平家一样,钟南山家的教育同样重视品格塑造和精神追求,用爱和信仰鼓励孩子去获得真实意义上的满足。

他的母亲克己宽厚,从不议论家长里短,对孩子们充满仁爱。

钟南山小时候曾两次留级,偶尔取得一次不错的成绩,母亲立刻高兴鼓励:“你还是很不错的啊。”

钟南山说:“我觉得妈妈一下子发现了我的一个亮点,让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父亲的学术成就更大,但钟南山说自己更像母亲。

他的母亲廖月琴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的那一年,一位考上北大的同学没钱买车票,

几天后,廖月琴托钟南山转交给同学10块钱。

那是1955年,10块钱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解放后,廖月琴任华南肿瘤医院副院长。

已经50多岁的她又开始上夜校,学习解剖、学习肿瘤。

钟南山不解母亲一把年纪为何要这么辛苦。

廖月琴说:“既然当肿瘤医院的院长,总不能不知道肿瘤知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保持终身学习、一生勤勉谦虚,是钟家的家风。

因为历史原因,钟南山35岁才开始接触临床。

父亲为失去的时光惋惜不已,长叹要求儿子不能浪费时间。

钟南山43岁时公派爱丁堡大学学习,在准备留学期间重新开始补习英语。

为了帮助儿子学习英文,父亲要求他用英文通信。

每次,父亲都给钟南山寄来两份信。

一份是回信,一份是父亲用红笔批改过的钟南山的来信。

那时,钟南山的父亲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

几年后父亲过世,按其遗嘱,骨灰与亡妻混合,撒入大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此之外,跟袁隆平一样,钟南山也是比肩职业运动员的体育好手。

第一届全运会上,22岁的钟南山在集训时,400米跨栏成绩为54.2秒,超过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1960年的北京市运动会上,钟南山获得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卓越的身体素质,也使得袁隆平和钟南山二位泰斗,得以精力充沛地持续工作至高龄。

她们代表着真正的贵族精神

此外,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亲历求知的不易,深感今日的可贵,只觉时间紧迫,力求精进勇猛,把理想目标定得很高,对物质享受容易满足。

不仅如此,母亲教导下的袁隆平,与生俱来地尊重女性。

自己穿35块钱衬衣的袁老,给老伴儿买衣服很是大方,怕号码不合适干脆买两件。

对于儿子和儿媳,他从不催婚催育。

所谓家学,就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熏陶。

最好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来自学校,不是来自社会,一定是来自于父母。

袁隆平和钟南山的父母,性格方正、学识开阔、宽厚待人、尊重孩子,完美解释了家风与家学。

尤其是两位母亲,读到她们的故事,让遇言姐想起《无问西东》中米雪饰演的母亲。

高贵典雅、气质温润,连生气时都保持着得体的涵养。

穿越艰险赶到西南联大,面对王力宏饰演的儿子,米雪的一番话令人动容——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么光宗耀祖,只希望你想清楚一生要如何度过。”

袁隆平说,是母亲的坚持,令自己在艰难岁月中获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在自由和散漫中萌发出坚守一生的个人志趣,自发动力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在闭塞的年代有能力读懂到国外的研究报告,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仍然抱着乐观坚定的态度。

母亲当初播下的一粒种子,终于长成无双的参天大树。

袁隆平、钟南山,母亲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

感谢这些了不起的,上世纪的知识女性,她们的胸怀和素养让人起敬,她们代表着真正的贵族精神。

尼采有句话: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而这些貌似朴素实则广袤,貌似简单实则深远的传承,仍然值得我们这些为教育感到焦虑的现代家长去学习、去思考。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