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说努力是一个人创造奇迹的一个名字,那么父母的千万般付出与培养则是另外一个名字。正如再娇艳欲滴的花朵,也需要辛勤的灌溉与施肥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下面几位当代优秀人物的家庭教育案例为家长们分享一下。
作者 | 可乐妈
◐
前段时间,浙江瑞安举行了一场名为“百名博士家乡行”的活动。
“网红医生”张文宏受邀参加,而一同出席的,还有跟他毕业于同一所中学,也是博士的哥哥张文宇。
哥哥张文宇一上台,便调侃起弟弟:
“今天我见到了我想见,但不希望在公众场合见到的人,那就是——张文宏学弟。
因为他的频繁出现,就表示这个世界还不是太美好,我们还得加强疫情防控。”
轮到弟弟张文宏上台了,他则“反击”道:
“发言者都是领袖级人物,居然演讲都要超时。
特别是张文宇同学,超时特别厉害。
刚才关于数字化的建设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听就觉得非常靠谱,这完全颠覆了以前我对他的认知。”
这对博士兄弟在台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当天便登上了热搜。
评论区内,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对兄弟实在太厉害了,不仅都是博士,还是各自领域内的大牛。
毕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的家庭里,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已经实属不易。
但张家,却一门两雄,一下子出了两位博士。
不禁让人想问:
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揭开答案前,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赵欣培,出生于北京一户普普通通的家庭里。
五岁那年,他正在读幼儿园大班。
有一天,幼儿园突然来了一个剧组,说要挑选一个小演员,面试的镜头就是让一个小男孩去抢小女孩手里的皮球。
赵欣培凭借着胆子大、不怯场,一下子就被剧组选中了。
不久后,电视屏幕上,便出现了他小小的身影。
三年后,杨洁导演拍摄的《西游记》风靡全国,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每天吃了晚饭就守在电视机前。
由于《西游记》是一边拍摄一边播放,后面的剧集还没找好演员。
这时候,有人向导演推荐了有过上镜经验的赵欣培。
赵欣培也觉得拍戏很好玩,便想要试试看。
他的父母知道后,原本忙于工作的妈妈便将自己事业按下了暂停键,陪着儿子进了剧组,每天照顾他。
赵欣培凭借着可爱的模样和自然的表演,将“红孩儿”这一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剧集一播出,他立刻就火了。
而那一年,他只有8岁。
一时间,导演和投资商纷纷找上门来,有人找他拍戏,有人找他打广告,并开出了让人难以拒绝的价格。
可赵欣培却统统拒绝了。
只因那时,他遇见了比拍戏更好玩的东西——计算机。
面对突然其来的爆红和诱惑,手头并不宽裕的父母并没有把儿子当成摇钱树,而是选择支持儿子的梦想。
那时候,计算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个彻底的“新玩意儿”。
特别是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喜欢电脑的都是沉迷玩乐、不求上进的人。
但赵欣培的父母却没有这样想,为了儿子能更加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他们把儿子送去了少年宫。
工薪阶级的父母还花大价钱,为他购置了一台Z80计算机。
要知道,在80年代,这台电脑的价格差不多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了。
赵欣培也足够努力,高中毕业后,便考入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可四年后,在就业挣钱还是继续深造面前,赵欣培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父母知道后,没有给他答案,而是对他说:
“想做什么就去做。
人生的路还很长,也许继续走下去,还能遇见更美的风景。”
就这样,他一路从研究生读到了中科院的博士。
从学校出来后,赵欣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投资了不少企业。
如今,他已经坐拥着上亿的身家。
从戏里无法无天的“红孩儿”,到戏外名噪一时的当红童星,最后成为名利双收的学霸,赵欣培人生中每一次关键的选择,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当孩子遇见感兴趣的事物,父母牺牲事业,陪伴左右;
当孩子找到了生命中的热爱,父母倾其所有,为孩子搭建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那道桥。
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当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却从未吝啬,更没有被一夜爆红的浮华遮住眼睛,从此把孩子当作摇钱树。
有人说,父母才是孩子命运的主宰者。
深以为然。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梦想,做孩子追梦路上的助推器,永远心甘情愿地孩子托底。
他们或许没有多少资源,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孩子:
别怕,爸爸妈妈永远在你身后。
正因有了这样的父母,孩子才能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拥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生。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张文宇、张文宏兄弟。
他们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浙江瑞安,当时爸爸是瑞安机械厂的工程师,妈妈则是一名小学老师。
在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父母并没有像寻常的家长一样,要求孩子尽早独立,减轻家里的负担。
而是反复对两兄弟说:
“一个人若不读书,是没有前途的。”
“你们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回来接班,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
不仅如此,工作忙碌的父母还经常抽出时间,陪着兄弟俩一起读书,为儿子们讲述历史知识和人文典故。
正因有父母的教导和陪伴,张文宏兄弟的学生时代,一直是名列前茅。
1979年,张文宇进入初中。
为了方便儿子学英语,父母更是毫不犹豫地用自己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录音机。
要知道,当时那个年代,即便是有钱的大户,也很少会对孩子的教育这么慷慨。
有了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张文宏兄弟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走上了学术的道路。
哥哥张文宇,毕业于浙江大学。
工作了几年后,又毅然选择了去新加坡深造。
他远渡重洋,进入了在新加坡排名第二的南洋理工大学,五年学制的课程,仅仅用三年就完成了。
而弟弟张文宏自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后,便一直从本科念到博士,整整13年都与书籍和教室为伴。
博士毕业后,仍没有停下深造的脚步。
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到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都留下了他苦读的身影。
后来,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浪潮。
人们经常能听到“一夜暴富”的传奇,耳濡目染下,很多年轻人纷纷辍学,跟着父母南下创业。
但张文宏兄弟的父母,却成了隔在孩子和外界纷扰之间的那堵墙。
他们坚定地告诉兄弟俩:
不要理会外界的声音,只有读书、学习才是一个人应该终身坚持的事业。
就这样,哥哥张文宇拒绝了外企抛来的“橄榄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
而弟弟张文宏则成了中国最优秀的传染科医生之一,并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守护着这个国家的人民。
看到这里,终于明白:
每一个创造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聚沙成塔、点石成金。
归根结底,父母才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摆渡人。
很喜欢诗词才女武亦姝的妈妈说过的一句话:
“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其实赵欣培也好,张文宏兄弟也罢,他们的父母所坚持的,不过是这三件事:
1、支持孩子的梦想,为孩子的成长装上一对翅膀
作家保罗·柯艾略说:
“当我真心在追寻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对一个孩子而言,一旦找到了心中的梦想,他的内驱力、创造力都会被激发。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认可并支持孩子的梦想。
运动员张伟丽的父母,便是如此。
张伟丽从小就喜欢武术,6岁起就跟着村里的一个师傅习武。一开始,父母心疼她,不愿意支持她的梦想。
但后来,父母发现女儿对武术的热情有增无减。
于是,父母认真筛选后,为女儿选择了一家专业的武术学院,并鼓励女儿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而张伟丽也没有辜负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一路过关斩将。
最终,成了亚洲首位UFC女子世界冠军。
被父母支持的孩子,终有一天会活成自己和父母的骄傲。
2、教孩子付出行动,为梦想与现实搭建桥梁
想要实现梦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高度的自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聪明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让孩子的梦想之花在努力和坚持的浇灌下收获成功的果实。
美国花滑冠军陈巍,从小练习滑冰。
为了帮助儿子实现梦想,妈妈日复一日开车送他前往12个小时车程外的俱乐部,每次上课的时候,还会帮儿子做笔记。
正因为有妈妈的以身作则和全身心的陪伴,陈巍再苦再累,也没有想过放弃。
最终凭借着多年的付出和积累,赢得了胜利的果实。
3、做孩子与欲望之间的一堵墙,给孩子无限可能性
几年前,武亦姝孩因为《诗词大会》火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姑娘。
节目组和投资商嗅到了商机,纷纷向她投来邀约。
但武亦姝的父母却坚定地拒绝了。
他们知道,那些一夜成名的机会背后,其实早已标注了孩子难以承受的价格。
一时的热闹或许可以换来富足的生活,但总有一天,流量会消失,热闹会过去。
当潮水退去,只有那些守住本心的孩子才能拥有一飞冲天的资格。
而这,才是给孩子最有远见的爱。
支持、引导和守护,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才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
有了这三样东西,便能点燃孩子梦想的星星之火,并最终在时光的发酵下,呈现出熊熊燎原之势。
别忘了,要求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之前,父母自己先要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唯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