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携妻隐深山,11年花350万种地,自己在家接生,现在怎样

北大教授携妻隐深山,11年花350万种地,自己在家接生,现在怎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笔下惬意的田园隐居生活。在古代,许多学士因不满政治场上的黑暗,选择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深山里也不一定是个十分安静,完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整个世界更像是一个名利场,更多的人想要不断往上爬。有的更多是想从封闭的山村走向繁华的城市,有的人则原本高高在上,却选择遁入山林,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

北大教师,风光无限

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新安县,家境贫寒,世代都是农民。王青松自小聪慧,读到了高中,在村里已算是高学历,再加上他能力出众,高中毕业后就得以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做一份较清闲的办公室工作。

在机要局里,王青松可以一天之内就把500个电话号码对号入座,一段古汉语看一遍就可以全部背下来。1979年,王青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高考恢复。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决定参加高考。在机要局工作时的训练,让王青松觉得考试的内容易如反掌,轻轻松松就拿下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就这样,二十二岁的王青松进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干部出身的他,在学校中是“老大哥”的形象,一板一眼,在任何细节上都一丝不苟,上课也是西装革履,一副很稳当的样子,一入学,他就被选为学生干部。

他的同学唐师曾后来在书中调侃他道:“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王青松大学本科读的是国际政治,但后来他发现读法律更好就业,于是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北大的法律系研究生。研究生的生涯结束后,王青松选择留校任教。作为北大教师的王青松,莫说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就是在如今,也是前途一片光明。

惊人的决定

王青松在河南的家接近白马寺,小的时候在寺中学过武术,这让他对养生之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北大的王青松,又特别喜欢读老庄之道,渐渐地迷上了养生学。

当时,恰逢国内掀起一股“气功热”,王青松对于气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他以北大教师的名义办了一个气功学习班,主要以黄老之道、中医针灸为教学基础。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个气功班那么受欢迎,给他带来了上百万的收入。养生给王青松带来了财富和名气,让他一跃成为北大的人气教师。王青松更没想到的是,能在气功班遇见自己的一生挚爱。

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张梅,当时陪同他人一起去王青松的气功班看热闹,没成想,她被台上这个意气风发,畅谈养生之道的北大教师深深吸引。

而王青松也注意到了张梅这个年轻貌美,具有书香气息的女子。两人开始攀谈,发现有很多的共同点,之后,交换了联系方式,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

尽管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但两人还是修成了正果,成功走进了婚姻殿堂。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气功热”开始消退,王青松的气功班自然也办不下去了。于是,王青松决定考博士。

学习对于王青松而言向来都不是难事,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报考了北大本校的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成绩出来后,总分和单科都是第一名,但学校居然不录取他。他没有气馁,第二年,他报考了法律系,成绩依然很好,但还是没有被录取。

这对王青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说,那时的自己就像风筝一样,被人拉着,怎么也飞不高。妻子的事业也一直停滞不前,备受打击,她在学校五年里一直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却一直评不上职称。夫妻俩在学业和事业上都遭受到了挫折,人生陷入低谷当中,一下子厌倦了世俗的生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94年,王青松和张梅两人搬到了北京和河北山区交界处岳父的一所房子里,租了十亩地,想换一种方式生活,渴望在相对静谧的农村让内心获得更多的安宁。

但是,去北京市里工作每天要花费五个小时的时间坐公交车,于是张梅毅然决然辞职,专心在家里种地。2000年,王青松也从北大辞职,决定彻底归隐山林。

就这样,原本北大的教师,选择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农民。这个决定是惊人的,从家人、同事到昔日的同学,无不感到震惊。尤其是王青松和张梅双方的家里人,对他们这个做法都气愤不已。

隐居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王青松夫妻俩选择这种在山村的隐居生活,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但不能说他们是错的。王维说:“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这种生活不一定就是苦的。

他们走向大山的更深处,寻找更宁静的栖息地。他们租了2500亩地,雇工人耕种,种上了玉米、白菜、土豆、小麦等等,还有一些桃树、枣树、杏树……

他们还养了数百只山羊,几十头黄牛,以及几头猪,几只鸡,什么食物都是自给自足。对于他们而言,每日把一群山羊赶到山里,是最快乐的时光。

他们还雇人修建了一个小水库,引入山涧的泉水,吃的、用的水就是这无污染的泉水。而住的房子,王青松亲自用一砖一瓦建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青松和张梅追求一种无污染的绿色生活。不用肥皂、洗衣粉等化学物品,而用草木灰等替代来洗衣服。用的筷子是自制的,不用牙膏而用盐水来刷牙。吃的食物都是自家种的。

好在张梅有一身好厨艺,做的玉米饼、桑椹汁都很是可口。为了不污染环境,实实在在追求一种原始的生活,他们一直都不想通电,也拒绝用电脑、手机等。

但比较过激的是,王青松和张梅不让别人踏进自己家门一步,因为他们认为别人都是带有一身污染气味的,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在精神上,他们断绝了与外界的几乎一切联系,甚至不让家人进山看他们。

但王青松绝不是贫穷的农民,他隐居十一年间,光建设就花了350万。最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在精神上是富足的。在清晨听见鸟鸣声时,他会到溪边垂钓,这是一种很安宁的状态。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小溪时,他会独自一人静坐溪边。在家里,闲来无事时他便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会和妻子一起拉磨,进行体力劳作。远离尘世的一切喧嚣,让生活的一切都慢下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孩子,最终选择回归社会

王青松说,当初想要远离人群,隐居山林,一部分原因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2004年,两人的儿子小宇出生,他们不想让太多人知道,甚至不去医院,在家里自己接生。好在母子平安,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他们没有让孩子融入社会、上幼儿园,而是在家里放羊。小宇会蹦蹦跳跳跟在山羊屁股后面跑,识字后会给山羊起名字。七岁时,张梅买来人教版的课本教儿子读书,夫妻俩重点培养儿子的国学,教他读三字经、古诗词等。

小宇在山里长大,有的是城里的孩子没有的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一颗真正纯净的心。但不好的地方也有,没能融入社会,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儿子渐渐长大后,王青松开始有点担心和内疚,是否应该让孩子回归社会接受教育?他认为,儿子今后的路,要让他自己去选择。于是,在归隐多年后,王青松和张梅为了孩子,选择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说,他们最终还是被社会现实打败。

我们思考的是,人本来就属于群居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必需,像王青松这样,一开始坚持与世隔绝,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归社会,这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其实,只要内心能保持清醒,保持一份真正的宁静,不管在山里,还是在市中,都是一个隐士。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