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带大的娃,动不动就哭,李玫瑾坦言:3岁是养娃的“分水岭”

我们楼下的初一妈妈抱怨:现在初一才3岁,就没法管了。说了她两句,脾气比我还大。还非常“玻璃心”,稍微不如意就哭,她奶奶看到她哭,就买这个买那个哄。初一妈妈说:这孩子真愁死我了。

其实,像初一这样的孩子很多,尤其是老人带大的娃,都存在“玻璃心”的问题。之所以令家长发愁,这背后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做法出现了问题。

李玫瑾教授说:3岁是育儿方式的“分水岭”,因为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有项研究显示:68%孩子最难忘的事情发生在3岁时,这个数据很有力地说明了3岁对于孩子的意义。

为什么3岁是育儿方式的“分水岭”?

1、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到了3岁之后,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3岁的孩子,不仅能够听懂成年人的话,还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一就是这样的,初一妈妈经常说她“爱顶嘴”。就拿上幼儿园来说吧,每天初一都磨磨唧唧的。初一妈妈说她,她就说:奶奶从来都不会催她。

2、性格可塑性强。

3岁的孩子,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但是非常擅长模仿。而且,他们的动作和思想没办法统一,也没办法支配自己的情绪。所以,3岁以下家长的育儿方式,直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就像初一,奶奶经常以她为主,要什么给什么。初一潜意识里就觉得奶奶的做法是正确的,妈妈提要求的时候,她就拒绝,认为妈妈“讨厌”,不耐烦、发脾气。

李玫瑾教授说,3岁的孩子出现性格上的问题的话,多半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3岁也是父母养娃理念的分水岭。那么,养3岁以前的话,应该注意什么呢?

3岁也是父母养娃理念的分水岭

在养娃方面,3岁也是父母教育里面发生观念的一个阶段,属于家庭教育的“分水岭”。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以身作则。

对于父母来说,3岁的孩子已经不是那个需要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陪在身边的人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要求。而且,他们非常擅长模仿。这个时候,比起说教,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直观感受”。如果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的话,一定要做好自己。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初一妈妈也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初一不喜欢自己管她,但是她非常喜欢跟自己玩。就拿化妆来说吧,每次初一都会安安静静待在自己身边,甚至还模仿自己化妆。

2、注意陪伴。

李玫瑾教授曾说:3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这其实就是为了强调“陪伴”的重要性。比起“金钱”,父母的陪伴更重要。

为什么要注意“陪伴”呢?作家三毛曾说过:没有陪伴,就没什么感情。

3岁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妈妈的陪伴正是可以给孩子带来这方面感受的方式之一。互动、依存、彼此依赖、互相扶持的感情才更有意义。

就像初一,因为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所以对奶奶更加依赖。虽然跟妈妈关系好,但是这种“好”是表现在行为上的,因为初一觉得跟妈妈在一起可以快乐地玩耍,有更多新奇的感受。跟奶奶情感上的依赖,完全是两种感情。

3、立规矩。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话是黄金;在13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了。所以,一定要抓住6岁这个关键期来立规矩。

清华一位教授也曾感慨:有太多的父母,把“释放孩子天性”当作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孩子”。

那些没有规矩的孩子,性格里没有经过雕琢,依靠天性随意释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往往在社会上吃了亏。有的甚至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失去了生命。

俞敏洪也说:所谓规矩,要坚定执行,重于教,轻于管。在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注意立规矩。

初一就是典型的没立规矩的孩子,因为是奶奶带大的,宠大的。每次都是以初一的想法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初一妈妈不好管初一。

3岁的小孩虽然难带,但是也好哄。在这个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话,教会他们什么,他们就会记住什么,所谓“三岁看大”就是这样的原理。

标签: 婆婆 李玫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