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管之家访谈
访谈对象:经管之家论坛湘中竖子版主
他是湖南某高校的一位老师,对研究有一种莫名的喜欢。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在一次次的发表论文和学术研究中体悟着读书的价值。对组织行为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他,认为研究最重要的在于丰富理论素养,而非“奇技淫巧”的运用。
在管理学的研究道路上,他渐渐体会到,经济学研究是要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是针对政府政策,而管理学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相比之下属微观层面的分析,分析对象更关注企业、群体和个人——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共同分享一段管理学研究、论文发表以及考研的经验。
一、小档案
专业:管理学
兴趣及关注领域:书法、阅读、组织行为学
家乡:湖南
就读情况:研究生毕业
自我描述:风流不羁的言行下,执着追求一种宗教意识的信仰。
多年来一直以文青自居,尽管现在这个词多少含有些贬义。生活中喜欢开玩笑,当然这仅限于朋友,因为我是个慢热型的人。同时,对原则问题也从不含糊,不善攀关系,不屑逢迎。目前兴趣集中于组织行为学,对研究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因此也希望与这方面学者合作,欢迎赐教。
二、有话说
【写在前面】:大家好,我是论坛爱问频道、组织管理与领导力的版主湘中竖子。很高兴能和大家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进行交流,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学习体会】:我的专业是企业管理,加之学管理也是半路出家,所以对于经济学的知识也仅限于了解。论坛中不乏经济学高手,我就不班门弄斧的了,下面我将就自己管理学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和问题报告诸君,仅供参考。我读研期间,班上有几个同学都是跨学科过来的,由于导师不同,当时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第一次拜会导师时,他给了我们一张书单,当中罗列了企业管理涵盖的几个分支的经典书籍(大概30多本),这就是我们一年级的任务;而另外的跨学科同学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研究方向,然后研读文献并开始写作。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但我的情况来看,研读经典书籍更好,能把握学科全貌,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接下来是做研究,找准研究方向之后就需要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学习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很多,我推荐陈晓萍等主编的和刘军主编的两本书,前一本能教会你如何做研究,后一本能切实解决你做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典书籍和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记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和重点内容,这样有助于激发自己做研究时的思想火法,也有助于以后阅读。
【OB研究体会】:对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自己涉足了企业文化、领导-成员交换、员工沉默等领域,也发表了一些论文。根据我做研究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体会。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认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我在做领导-成员交换时,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研究方法,将两个层面的变量当做一个层面处理,使得结论可能存在“区群谬误”,而我当时文章全部写完,即将答辩,要重新修改已然来不及,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事前规避掉。其次,做研究时,一定要先写好理论框架并不断完善,然后再制作问卷、收集数据。刚开始做实证研究时,只是写了一个提纲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就去发问卷,在做综述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可以优化模型,前面搜集的问卷又全部作废,耗时费力。最后,进行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文章的发表。
【考研有话说】:谈论这个话题于我而言,有点沉重,因为我只有一些失败的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能为他人提供些许帮助,幸甚之至。首先不能免俗地问一句:考研干什么?还记得自己当初考研那会儿,完全是家里逼的,因为每到一个阶段家里就会要求我向更高的层次进发,所以我完成任务式的报考了本校,专业的话也是学工商管理的一个同学建议的。总之,考研前没有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没有认认真真想想考研干什么。非常幸运地是,我居然喜欢上了这个很陌生的专业,尤其是在发表论文之后体会到了读书的价值。看到我身边的同学研究生毕业后仍然干着本科生的事情,想想何苦来?虚度这三年的时间,而本科生同学则脚踏实地奋斗三年,很多都小有所成。因此,我只建议那些立志从事学术的人去考研,我只建议那些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去考研。因此这样的人他能知道自己要什么,读研期间他也就会相应地朝那个方向努力。至于考研的过程,相信网上不乏完美的攻略,因此我就不赘言了。
至于考博,听多了那些此处不公平,彼处不透明的说法。我经历了两次考博,也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了初试,但都未能如愿。当时也觉得存在猫腻,但事后冷静想想,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不要你?非常直接的,你不能替导师干活!在你提交的材料和面试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许你文章再多发几篇,期刊档次再高点,英语再流利点......你就是导师寻找的人。当然,考前联系导师,征得其同意是非常重要的,最好能在考前拜会一下,当面汇报自己的情况。
【论坛体会】:与论坛结缘的时间应该算比较晚了,自己当时正在用SPSS做毕业论文,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同学推荐我上人大经济论坛找寻答案。后来养成习惯,每天必上一次,看到爱问频道招募实习版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做了大概快3年了吧。实事求是的说,受益良多:世俗点说,你能找到你想要的大部分资料、软件;而当中一些大牛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助人的精神都令我钦佩不已。
三、互动与访谈
Q&A
-01-
经济学更针对政府政策
管理学旨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小编:热烈欢迎湘中竖子老师来到“与版主对话”作客,经常看到您在爱问频道热心回答大家的问题,您也是本栏目迎来的第一位从事管理学研究的版主——您觉得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您所关注的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有哪些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呢?管理学如何与实践结合方面,能否谈谈您的体会?近年来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有哪些发展趋势呢?可否为大家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图书或教材呢?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培训,您觉得MBA教育最能体现管理学的哪些精华和特色呢?
湘中竖子版主:还是得申明一点,由于我不是学经济的,也曾未做过经济方面的研究,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也只能试着回答。个人认为,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研究是要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是针对政府政策;而管理学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之相比当属微观层面的分析,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群体和个人。关于前沿研究方法的问题,管理学研究中所运用的统计学知识和软件比较有限,以组织行为学为例,能运用SPSS、AMOS、HLM三种软件基本上足够用了,而所涉及的数据分析也不外乎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过这三种软件,上述几个步骤,从而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得到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学的研究强调理论的创新。因此,初学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丰富理论素养,而非“奇技淫巧”的运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很难说有比较前沿的方向,因为每个问题都能继续挖掘,并且很多提出已久的问题不断有新成果发表在权威的杂志上。硬要说有何前沿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趋势的话,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进行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管理学报》近几年开辟了“管理学在中国”的专栏,专门刊登这方面的成果。另外,受关注较多的问题有:领导(例如精神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家长式领导、LMX等)、关系(其英文翻译为Guanxi)、社会资本、新生代员工等。我曾经戏言:管理学是一个万金油住专业。不论是谁,都能对管理发表一番“高见”,而真正懂管理的少之又少。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灵活把握,而非教条式的照搬。因为目前的管理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在运用时就要注意情境的问题。至于推荐书籍的问题,实难穷举。罗宾斯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加里.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人大出版社和上财出版社两本)、《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都应该细读。MBA教育的重点在于联系学员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学习提高其管理能力。而目前MBA已经向应届生开放,我个人愚见,他们很难从中学到东西。
Q&A
-02-
模型优化实质就是怎样完善自己提出的原因解释
小编:您和大家分享了科研过程中设计理论框架、制作问卷、收集数据、模型优化等方面,能否进一步分享下实证研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呢?关于模型优化方面,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方面,请为大家介绍一些好的经验?另外,您在管理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哪些,是如何处理的呢?您如何看待计量与统计方法在实证论文中的运用?
湘中竖子版主:实证研究看似简单,无非就是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要写出好的文章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这些功夫应该下在多研读文献,多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等),而非本末倒置——着力追求实证方法的掌握。在阅读文献方面,徐淑英教授指出,要读就读排名靠前的杂志,因为好的杂志刊登的文章一般质量要高,方法也更严谨。所谓的模型优化,其实质就是怎样完善自己提出的原因解释,除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别无良法。我一直在强调理论(这也是我自己遇到的瓶颈),这是因为OB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探讨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抑或是某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简言之就是关注于某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处理这类因果关系所需要用到的统计学知识有限,因此如何完善假设,增强结论的说服力才是关键。至于说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自是以提出假设为最,其次是数据的收集。在OB研究中,数据大多是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获取,这比通过统计年鉴、数据库等途径获取数据要困难得多。我自己每次都是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我分发给自己的朋友,朋友在扩散给他们的朋友——来收集问卷,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成本要小,但问卷的质量相对较低。韩巍教授曾撰文要推倒实证研究的神塔,他认为要推进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品质,学者们不应该只关注于实证研究。因此,实证研究只是工具,应该注重自己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曾有学者戏言,现在发表出来的管理学研究成果,管理实践者基本不看。究其原因是实践价值不高,学者要从闭门造车中走出来。当然,我作为一个初涉者,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只是期望自己的研究不只是玩弄数据,而应该于丰富相关理论有所助益。
Q&A
-03-
考研考博 前途规划是一种水到渠成
小编:您有过考研和考博两方面的经历,也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说是一位过来人了——对于经管学生的主流选择考研、考博、就业,您有哪些看法和建议呢?在考研的专业选择、复习方法等方面,能否和大家分享下您的经验?您如何看待高校青年教师攻博这一现象?您提到“对研究有一种莫名的喜欢”,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事经管领域研究的体会和收获呢?
湘中竖子版主:我遇到很多人,包括考研的、读研的,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可怕!大家已经成年,二十出头,正是指点江山的年纪,但没有职业规划,对前途渺茫无知。如果说这些问题已经解决的话,那是继续深造,就读什么样的专业;还是选择工作,进入什么样的行业等都是水到渠成,因为这些都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当前,很多高校内的教师选择读博,说实话我不是很赞成,因为大家迫于晋升的压力去读博。如非出自本意,读博就毫无意义,并且可能耽误教学工作。另外,很多教师读博大多选择本校,这就造成近亲繁殖。从事管理学研究最大的收获是成就感,尤其是在论文被录用或刊登的时候。我个人比较喜欢大学的环境,认为比诸社会还是要单纯不少,加之自己喜欢散淡的生活,做做研究、上上课就心满意足了。目前,自己也在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四、热心助答
助答部分由湘中竖子版主提供
互助自助解决经管学习疑难
问题
-01-
【提问坛友】:素雅99
【问题描述】:我想写一篇关于家族管理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但不知道理论框架怎么写,希望有人可给与指导
【湘中竖子版主的回答】:首先需要确定因变量,也即你研究集权/分权对什么产生影响?例如,企业绩效、员工创新绩效、员工进言行为等等;然后,你需要考虑用什么理论去解释这个问题,如何做到自圆其说;同时,要认真思考集权/分权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也就是存在其中介变量是什么?是否存在调节作用也是需要思考的。以集权/分权对员工进言行为的影响为例,集权可能降低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减少进言行为;不同的情境下也存在不同,虽然采用集权式管理,但与管理者关系较好地员工有更多的进言行为,即便是采用分权式管理,与领导关系差得那些员工也更可能不进言。上面举的例子是我胡邹的,没有经过理论论证。你可以研读这方面的文献,看其他学者是怎么做的,同时他们的研究还有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是他们的研究提供的解释不够全面等等,如此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问题
-02-
【提问坛友】:快乐小鱼918
【问题描述】:在管理研究领域,若自变量来自组织层次,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来自个体层次,要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一定要用跨层的方法,可否直接用层级回归或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
【湘中竖子版主的回答】:对于这类研究需要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如果将宏观层面得到的结论直接类推到微观层面可能发生“区群谬误”。至于HLM软件的使用,楼主可以参阅张雷等的书。
问题
-03-
【提问坛友】:静思过少言非
【问题描述】:我是做社会调查的,最近研究的课题要设计问卷量表,想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量表(信度和效度较高),但是我查阅很多文献发现国外期刊中,很少把量表的items列出来,那请问我有什么方法找到这些量表呢,除了给作者发邮件?(我研究组织行为方面的)
【湘中竖子版主的回答】:不知道你具体需要哪个方面的问卷?IACMR官方网站上提供一些已经使用过的问卷,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另外,你可以通过查阅那些量表开发的论文,这类型的文章会详细报告量表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当然也包括所包含的题项。
问题
-04-
【提问坛友】:licong166
【问题描述】:本人是经济学专业准大二学生,由于是本三院校底子薄,在纠结是先考研还是工作后再深造,求大神赐教,想提前准备规划好大学生活。
【湘中竖子版主的回答】:看楼主的问题,个人觉得你深造的想法是为自己的职业镀金?那还是先工作好,按照目前的体制,如果你能顺利进入公务员队伍,三年的时间你能获得一个科级的职位,有时虽不是实职,但你具有那个级别后能参加其他的选拔,例如公选副处。并且,你工作小有所成的时候,再去本市的大学读个在职研究生,既能轻松毕业,又能做到不误工作。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确实想在体制内混!如果你不能忍受单调乏味的工作的话,公务员队伍也不适合,因为每天坐等下班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5年,经管之家公众号6500篇文章,
这里是丰富而全面的经管知识库+财经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