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采访了上海市徐汇中学的曾宪一校长。曾校长从教33年,是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与曾校长畅谈的2个多小时里,我们就语文学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谈了很多,无论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曾校长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与经验。
这篇访谈笔记,就语文学习、信任与放手、自学能力这三方面充分阐述了曾校长的观点,以飨读者,希望对大家今后引导孩子怎样学习语文有所启发。
语文学习
——语文是奇葩啊,学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嘛?!
——教育,不是灌输。就像写作文,你不要告诉他“怎么写”,让孩子自我觉悟。只是喂养,不是真正的学习,是“养猪”。
——曾宪一
伊森妈:曾校长,据说您上的语文课,与别的语文老师不一样?
曾校长:对。我从不四平八稳去讲课。基本都是鼓励学生自学,教会学生自己命题,折腾孩子思维的欢愉度,让孩子有语文学习的操作感和获得感。
人的认知是有规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我现在50多岁了,我教的孩子只有10几岁,不能强行把50多岁的认知灌输给10几岁的人,更不可越俎代庖。我给孩子上作文,我不告诉他作文怎么写,让孩子自我觉悟,不是灌输。只是喂养,不是真正的学习,是“养猪”。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绝不是教出来的,至于考场作文对于薄弱考生可以有一点指导。
伊森妈:语文课最难上,但也总有方法吧?
曾校长:我注重预学,因为不预学,就沉浸不了文本。我的《中学语文预学本》上没有现成题目。很多学科老师课前学习单上都是先印上题目,然后发给孩子去做,这叫“超前考试”,是提前作业。我设计的预学本上,只有提问题的角度提示。
伊森妈:大家都说语文很难学,您是怎么看的?
曾校长:语文是门“杂学”。语文是什么?我给语文的定义:语言、语感、语用和文字、文学、文化的交际艺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交际——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让孩子能说会道,是语文老师的天然使命;再学会写作——书面表达,是语文老师的第二个使命。
我教孩子写作很简单,围绕一个核心词,有逻辑地发表自己的演讲,录音,把文字整理下来。
鼓励孩子说话,能让他说的,老师就不要自己说。智慧的老师,就是装傻,让孩子自己来说;没自信的老师,就是灌输,把自己知道的全说出来,却不让孩子说。
我认为小学语文的写作只要做一件事,做采访,采访大哥哥、大姐姐、爸爸、妈妈、老师等等,让孩子当小记者,这就是校外语文教育家的做法。小学语文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说文解字中识字、用字造词、造句。
伊森妈:但是这样的老师,现在少之又少啊……
曾校长:最会学习的人没有当老师,这是中国教育师资的最大问题。教师的待遇没有上去,就不可能吸引最拔尖的人才。
老师上课,课上有学生睡觉,不该只批评学生,老师也应该反思:你的课上得精彩吗,你让孩子思维动起来了吗,有办法吸引孩子全神贯注了吗?你“折腾”他,他还会睡觉?让他“思维动起来”,怎么可能睡觉?学的内容他感兴趣了,都竖着耳朵听了!把兴趣培养出情趣,在培养成志趣,那就理想了。
伊森妈:有些问题,是能力问题;有些问题,是态度问题。
曾校长:对。能力不足,态度补;态度不足,没法补。
其实,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以下,和学生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和脑子也有关系,但是态度是关键。大多数孩子间的智商是没有差距的,脑科学告诉我们,只有万分之二的智力超人和万分之二的智力低下者有差距。
伊森妈:您很注重孩子写字?
曾校长:对。我一直觉得,语文要学好,首先字要写得好。我会写七八种字体。我的孩子跟着我,只要一学期下来,字都写得横平竖直。我只让孩子们写两种字体:隶书和仿宋字——隶书练横平,仿宋字练竖直。字横平竖直了,再写行书,行云流水。
语文卷面字好,特别养眼,舒服,美。一手好字,一见钟情啊!看到一张卷子,字好,老师首先印象好了。你文采再好,如果字一塌糊涂,老师不会打高分,因为老师看天书——看不懂你的字啊!
伊森妈:关于孩子的写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现在家长都非常困惑,就觉得写作提不上去。
曾校长:孩子写作,重在积累,一定要多写,多积累。千万不要把写作弄得很神秘,方法得当很重要。
比如写日记。我会发给班上孩子一个“写作的范围、主题词或者叫栏目名称”,比如“青春万岁”、“且行且思”等五六百个。孩子们的生活其实非常单调——两点一线嘛,然后我就给他们准备了栏目或关键词,写作前翻一翻,说不定哪个关键词就触动他了,就有了写作触发点。这些“题库”,是写作角度的启发,也写作范围的提示,还有栏目名称。我主张让孩子自选、自讲、自命题目。其实,从内心我是反对老师留作业的,作业是工作时的业务,孩子都放学回家了就不应再留作业,家里不是干工作的地方。
伊森妈:那这五六百个关键词,是怎么来的呢?
曾校长:制订栏目,就和命题一样。很简单,让孩子们到图书馆去,把所有杂志上的栏目通通都整理出来,然后一组组分类,划掉一些和自己生活太远的,比如“政治瞭望”,然后合并起来发给大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动脑筋,活学活用——给孩子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灌输,不是整天盯着“做做做做做”,其实死做没有任何用处,死教的结果只能是越教越死。
伊森妈:出题目是一个方向,怎么写好作文呢?
曾校长:我教作文,比如记叙文,就写自己经历(做)的好人好事。写清楚过程,写清楚心理活动,写出感悟,就很鲜活了。
我还成立学生作文批阅小组,我就批阅一组作为范本,要让孩子们成为主人——让孩子们互相批改,我曾经在高一带了一个班43个孩子,一年下来在省级刊物上发了44篇学生作文,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相信孩子天生具备写作能力。好的语文老师一定是经常帮孩子发表文章的。
每个孩子天生是作家,每个孩子天生是诗人,你给不给他释放,敢不敢给他空间让他发挥?年龄越小越会写诗。优美的句子是学来的嘛?不是,是自己通过想象力得来的。懂得越少,越有通感;懂得越多,越被束缚,越没有想象力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
伊森妈:还有很多家长,学龄前就让孩子背诵了很多古诗文,您觉得对他将来学习语文有用吗?
曾校长:语文是奇葩啊,学啥不考啥,你死背那么多干嘛?!
语文教材是什么,无非是个例子,重要在于语言借鉴,教材也好、经典也罢,无非就是个例子——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的例子,学这些经典的范文为了什么?不是去死背,是学他们的谋篇布局、逻辑递进、感情抒发、思想表达。
语文学习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主要自己觉悟的。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这些作者都是几十岁的人,你让十几岁的人能感同身受么?这就是我之前说的认知有先后,写作者和阅读者时代不同、机遇不同、感受不同、年龄不同啊!
伊森妈:那阅读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曾校长:意义在于以读促写,或者说为了写作而读书。“读——思——写”要三结合。
作者为什么这么构思呢?为什么这么写呢?这是我们教学中欠缺的,整天在那里讲文章的中心思想,琐碎的分析,甚至把作者本人没想到的都分析出来了。那么多名篇,为什么孩子们读了却学不会?因为离他们太远。反而是身边典型的差作品,倒是对孩子的写作有警示作用,你不能写成这样!我们可能需要一套反面教材,因为正面教材有的是!
伊森妈:但是教材里有些课文选段指定要背诵的。
曾校长:那就背吧!但是背诵也有方法的,不能一味死背。背诵也要指导的,抓韵律,抓关键词,抓递进的逻辑,抓起承转合,这些就是技巧,要指导,不能硬背,背了日后根本用不上的不建议背。不能难为小孩。
孩子间,千万别去比,真的不可比。人家能背下来,为何我孩子不行?这本来就不同的记忆能力嘛!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唯一可比的,就是比谁活得长!哈哈!虽然也不可比,这也是基因决定的嘛!
伊森妈:能那么豁达的,太少了!我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之中的。
曾校长:所以不要常常拿差生和好生比。差生主要搞定基础知识,好生就应该学得活。语文老师,要减少孩子工作量,然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语文非常灵活。而且语文因为是母语,随着一个人阅历的成长,自然会进步。
伊森妈:这点太同意了!我拿自己认识的人举例子。我以前一些中学的男同学,以前语文真的很差,作文写不好,被老师批评,但是现在大家都人到中年了,他们有些人自己写博客、做自媒体,一读,哇,写得好棒啊!真的是那个人吗?!
曾校长:一个孩子,人生至少有三、四个思维飞跃期。我们所有的学习,要放在思维的成长上,语文尤其如此。语文考的就是思维能力,这是随着人的成熟而趋于完美的。学语文要学出自我——我就是我!
伊森妈:现代文不用背,古诗词文言文总要背点吧?
曾校长:我教孩子学文言文,是用“动机启动式”:加注法学。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动机是什么?翻译,像外语一样翻译。我让孩子们自查古汉语字典翻译,不用教科书,而是把文言文的原文字间距加大,当中留空。学生自己完成加注释进而翻译,不是老师来串讲,讲得口干舌燥,实际没用。
我还鼓励成绩好的孩子做一件事:古今互译。你不要看书,先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再把古文擦了,根据现代汉语的译文来重新反译古文。这样来回几遍,古汉语的语感就出来了。
我以前教的孩子,有的能用古文写作文。这就是活学活用——把课内文言文当成课外文言文来学,培养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伊森妈:好方法!
曾校长:古诗词我也有一套方法。
让孩子选一首古诗备课,备课程序是:抓意象、明意境、品诗意、悟诗情。然后开始查资料,做PPT,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上课,上来背一遍,给大家分析诗情画意,再讲一点研究这首诗词时发现的好玩的事,最后请同学们提问,小老师“答记者问”。问题太难,我来助答,我也答不出的,回去查资料,给提问者发“好问题”奖。
孩子自己做老师了,体味了老师的甘苦,对老师的尊重是不一样的,在同学面前的威信也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信心就出来了嘛!
信任与放手
——我们千万不能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曾宪一
伊森妈:谈到现在家长对孩子“干涉”有点多的现象,其实是家长担心孩子啦,也不是不信任。
曾校长:家长就觉得孩子都是错的,我们都是对的。
妈妈把一个孩子生出来后,就不相信他,随着一天天长大,其实他可以活得很好,但是生下来后,妈妈就整天怕他死了,什么都护着。然后长大了,变成了妈宝,什么都替他做、替他决定,最后搞成一个废物。
我们说句戏话——生出来就往死里整,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也不让做,当祖宗供着;学习上当孙子一样,整天骂,何必呢?时间长了,把孩子也弄出神经病了。
伊森妈:您是觉得,家长的干涉适得其反了对吧!
曾校长:对。很有可能,孩子怎么能和家长有良好亲密关系呢。温柔的妈妈最可爱,放手的妈妈最聪慧。
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搞好关系,孩子在小学阶段百分之七八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二三十听家长的;到了初中阶段百分之六七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一二十听同学的,百分之一二十听家长的;到了高中阶段百分之六七十听老师的,百分之三四十听同学的,很少听家长的啦。这就是孩子独立成长的结果。学校的任何老师教咱家孩子那点知识都富富有余,一定要相信老师和学校。
伊森妈:现在家长还会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
曾校长:我主张给孩子选科、艺、体、卫、人文兴趣班,反对给孩子弄围棋和象棋之类的,为什么?因为这种棋艺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别人当成敌人,整天搞人家。
所以我们学校,在围棋和桥牌之间,我就选了桥牌。孩子要学会,把一手烂牌打得好是真本领。还有,每次都要换搭档,要懂合作。你和谁合作都能赢,才是真本领。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文化课更没必要超前补课,在德国超前学就是违法。
伊森妈:懂得放手的家长,有些是无奈,因为管不住娃;有些是智慧,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我之路。
曾校长: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完全是一码事,是一个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小的时候弱不经风,需要依赖家长,但他能够独立了,就要放手。
还有,就是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整天都是你讲你告诉,孩子都跟着你,他什么时候独立呢?孩子是在失败中成长的,孩子是在经历中懂事的。
自学能力
——作文其实教不了,因为是情感的流淌,是思维的表达,是创造,教不会。
——会自适应学习的孩子,才效率高。
——曾宪一
伊森妈:您为什么那么注重“提问”?
曾校长:因为,你会问问题,说明你在思考;能问出核心问题、好问题,说明你有思维硕果。学习就是要动脑筋、抓核心。我一直主张“问题先行”,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不能所有问题都是老师提,这就是剥夺了学生“搞研究、做学问”的基础。
学问,不问,就是死学。
伊森妈:如果学习给了孩子那么大的自由度,他们偷懒怎么办?没有进步怎么办?
曾校长:我们要坚信一件事情:孩子天生具备自学探究能力。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释放出来。
不压抑、不限制,教师教学的道德立足点正是基于此,如果不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学的,那你就可能缺“德”。一个妈妈如果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我成长”,这个妈妈也可能缺“德”。
彼此信任,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把爱心传给孩子,教学是把信心传给孩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不会提问的人,就不会自学,因为不尝试解决问题,无法进一步拓展。
伊森妈:您意思就是说,要千方百计逼着孩子问问题,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会自学。
曾校长:对。茅以升当年教数学就是这样“逼”问。还有一点:能学缓教。
孩子能自己学会的,不要急吼吼地告诉他,你不要挡着他自己去学习,你要做的是“启发引导”,或者,准备一些阶梯式的问题,让他自己攀爬。还要观察孩子学习时的状态,如果孩子都懂了,就取消不必要的环节,更不要再多啰嗦了嘛!
伊森妈:您对提前学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
曾校长:现在的家长,有功利“占便宜”思想,抢跑为了啥?为了占便宜啊!实际上,提前学没用的,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有些事不能先“塞满”,要留白。说难听,就是把一个电脑塞满了,硬盘不转起来,也不激活——就死机一台。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我却鼓励适当提前自学。
伊森妈:可是提前学习,有时候确实“占到便宜”了呀!
曾校长:学习的事情,如果你违背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规律,那就是得不偿失。
小学生低年级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讲通因果、条件关系。到了小学高年级,就是“远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思维、多角度思维,四五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有些问题不是真实的,不一定是对的。
到了初一,甚至预初,要有“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和“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到了这个时间段,孩子如果不叛逆,特别听话,说明他飞跃晚了!
然后到了高中,要发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辩证思维。学习力就是思维力,思维发展才是根本。
学——思——问、问——思——学,滚来滚去,学习思维的核心就是这三个字!
1
END
1
MORE | 更 多 原 创 干 货
学 习 习 惯
育 儿 日 志
英 语 启 蒙
语 文 数 学